近年來,南通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目標定位,培育形成以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等6大重點產業集群、16條優勢產業鏈為核心的616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現代工業名城建設取得更多成效。
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迭代升級
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是由龍頭企業主導、鏈上企業協同、環鏈要素保障、外部環境支持,所形成的支持產業鏈供應鏈互促共進、迭代升級的有機系統。自2022年成為全國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以來,南通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推進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雙向建設。
2024年6月,由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2.4萬標箱集裝箱船“中遠川崎398”輪,順利完成出塢靠泊作業,這也是公司承接建造的同型船訂單中的最后一艘。“中遠川崎398”輪融合了當今船舶建造領域主流研發成果和智能化手段,是目前全球裝箱量最大的新一代超大型集裝箱船型。
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城市名片和產業地標。近年來,南通船舶海工產業苦練內功,逐步走出了一條由一般船舶修造到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配套產業共同發展之路,40多個國際、國內首制大國重器從南通出江入海。中遠海運川崎、招商重工、振華重工等一批船舶海工央企集團、民營、外資龍頭企業集聚南通,形成穩定配套聯合體,產業鏈配套能力逐步提升。2023年,集群擁有規上企業約350家,實現產值約1800億元。
立足資源優勢、機遇優勢、發展優勢,2022年,由南通牽頭的通泰揚船舶海工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并作為江蘇唯一代表入選全國首批12家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形成集研發、設計、建造、配套、服務為一體的產業鏈體系。2023年11月,通泰揚三市政府簽署戰略協議,發布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在國內首創跨市域產業協同推進機制;省市總投資超6億元共建的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加快運行,促進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
據了解,南通將以“下一個萬億看海上”為統領,聚焦全市“616”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強海洋產業“藍色引擎”,推進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向六大體系全覆蓋,全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走在前、做示范,奮力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
以低碳發展為理念 為家紡產業鏈可持續綠色發展賦能
作為紡織行業的先鋒單位,江蘇大生集團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目前,正在籌劃建設“十五五”期間中國第一個碳中和紡紗工廠,力求為南通可持續家紡產業鏈的綠色發展賦能。
從“千人紗”到“智慧工廠”的轉型,不僅是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雙增,更是大生集團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2022年,大生集團被評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氣候創新行動先鋒單位”。大生集團安全總監顧雪峰介紹,作為先鋒單位,集團率先探索低碳、綠色發展道路,籌劃建設“十五五”時期建設全國第一個碳中和紡紗工廠。“積極響應貫徹國家‘雙碳’目標,我們提出建設碳中和紡紗工廠,也就是零碳紡紗工廠。同時,也是應對紡織低碳貿易壁壘,將整個生產經營工作做得更好!”
作為整個家紡產業鏈上游的紡紗織造商,近年來,大生集團積極推進“綠色紡織”體系建設,堅持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到終端銷售,鍛造全生命周期的減碳能力。2021年,與蘭精集團、瑞愛福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采購零碳天絲纖維原料;打造的智慧車間、智慧工廠,自帶光伏發電、雨水收集、冬灌夏用等系統,實現生產環境生態化。顧雪峰介紹,零碳工廠建設,將進一步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和管理優化,扎實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值得關注的,零碳工廠也是對智慧紡紗工廠的又一次提檔升級,在運用5G數據傳輸技術和智能管理云平臺基礎上,建立起能耗監測系統,實現碳足跡全程可溯,為企業優化生產工藝、降低生產耗能提供數據基礎。“從原料到生產、再到物流運輸,我們通過數字技術對每一個生產流程的碳排放情況進行監測。一旦發現異常,第一時間進行問題分析,從而保證整個碳排放量是可控的。”顧雪峰介紹說。
從2015年的數字化紡紗車間到2023年的智慧紡紗工廠,再到正籌劃建設中國第一個碳中和紡紗工廠……在低碳紡織之路上,江蘇大生集團從未止步,始終以責任前行的使命將“大生追求的是綠色和健康”的環保理念融于新產品研發的全過程。顧雪峰表示,大生集團將繼續當好創新驅動的引領者、品牌帶動的探路者、雙碳行動的先行者,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綠色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為紡織行業生產鏈、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提供大生經驗,為南通家紡產業鏈的可持續綠色發展賦能。
以“千億級”企業為龍頭 加快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
近日,中天科技集團發布信息,2024年集團全年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這意味著南通迎來首個千億級制造業企業,以“千億級為龍頭、百億級為引領、五十億級為骨干”的大企業方陣正加速成型,中國現代工業名城建設取得新進展。
中天科技是南通本土制造業的一面旗幟,過去一年,企業聚焦綠色能源、通信網絡主營業務,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鋰電池儲能系統成為集團第七個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中天海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旗下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躍升為千億級企業的背后,是集團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濟萍說:“我們將以數字化和綠色化為抓手,加大創新力度,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這兩年,南通持續深化“1521”大企業培育方案,多措并舉支持企業進行細分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和延鏈補鏈并購重組;同時,開展“益企同行”活動等調研走訪,推動“解難題、辦實事、促發展”。在千億級企業實現突破的同時,去年,全市還新增了兩家百億級企業:得益于船舶海工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打造,位于海門的招商局重工和南通開發區的惠生清潔能源,攜手取得新突破。惠生清潔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FO程遠蕓說:“南通有一個非常完備的海工船舶的生態圈,供應鏈是很完備的,而且政府對我們的支持和軟環境都非常好。”
截至目前,南通全市累計培育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07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5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0家、省級制造業領航企業6家,百億級以上制造業企業達15家。今年,南通市還將通過“強化產業鏈整合、提升技術創新引領力、打造質量和品牌、引導并購重組和上市、構建融通發展生態”等專項行動,匯聚各類要素資源,助力打造具有生態主導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一流企業,力爭創建省級領航企業4家、新增1到2家百億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