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無錫行動方案已進行到第7版,任務完成了近150項。項目審批速度在持續提速、辦事便利度不斷提升,但僅僅完成這些指標還不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最終歸宿,還能再突破些什么?考評營商環境最有發言權的是經營主體,特別是其中的企業,他們還有什么痛點和訴求?
堅持“放管服”改革理念,通過簡政放權“放水養魚”,讓經營主體經營自由,釋放出活力。當微觀層面的舉措已有序推進,代表委員們把目光投向了更深層、更宏觀的環境。
需求側與供給端精準適配,“高效辦成一件事”
“高效辦成一件事”已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去年,“高效辦成一件事”實施方案印發,以更高效、更精準、更智能的方式優化政務服務,體現了服務提檔升級、便民惠企的“溫度”,審批制度改革和數字化改革融合的“力度”。目前無錫累計落地16個國定、22個省定、42個市設、25個區級“一件事”,年辦件量達88萬件。隨著錫企服務平臺3.0版上線,企業開辦、變更、注銷等“一件事”跑出新速度。
“高效的審批速度、舒心的辦事過程,讓企業的獲得感越來越強,說明企業需求側與政務服務供給端實現了精準適配。”匡宏代表認為,“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實質在于“辦成”,這是關鍵、是目標,辦事方式的革新反映出政務服務理念、視角的深刻轉變,最終是為了滿足經營主體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政務服務改革的持續提檔升級,需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深度融合。“立足企業和群眾視角,我們將確保改革有的放矢、亮點突出、精準高效。”列席人代會的無錫市數據局局長胡逸表示,將探索運用AI智能化服務優化“一件事”服務體驗。全年市區兩級新增打造不少于10個特色“一件事”,探索產業鏈服務“一類事”,從“辦好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延伸拓展,讓“無難事、悉心辦”有口皆碑。
深化擴大柔性執法覆蓋面,真誠為企業“減負”
辦事越來越高效,進一步壓縮時間的邊際效用就會越來越小,優化營商環境需要尋找其他維度。
多頭執法、職權交叉、監管碎片化等問題,曾是困擾一些企業生產經營的痛點。無錫去年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7.0版中,對綜合監管提出明確要求,探索跨部門聯合檢查,提高協同監管效能,促進監管方式向更高效更優化轉變。
在規定時間內政府機關人員不上門,企業可拒絕過于頻繁的調研……減少對經營主體的不必要“打擾”慢慢成為一種共識。黃紅娟委員認為,政府持續的創新改革不僅能讓企業有高效便捷的辦事體驗,更能感受到政府為企業“減負”的誠意。在處理好與企業的關系中,政府除了在合規經營方面給企業指導,是否重視柔性執法、為企業打造干事創業的寬松環境,是更高維度的營商環境。
對輕微違法經營主體依法免于處罰,既減輕企業經濟負擔,也使其商譽得以保全,保障更多發展機會。去年全年,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共辦理輕罰免罰案件2560件,占比38.26%,為近年來最高。“一定要充分幫助經營主體卸掉重負、輕裝前行。深化擴大柔性執法和首違不罰、輕微免罰的覆蓋面,讓企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成效。”胡勇委員認為,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使經營主體需要找回發展節奏,經營主體需要減負松綁、最大程度保持活躍。
減少獲得感和政策間“溫差”,拆除更多“隱形門”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能否讓利好第一時間直達企業,制度型開放能不能做到位,是評判新一階段營商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標準。
聚焦企業“訴求直達難”,錫企服務平臺自2023年6月上線以來,已歸集各級各類惠企政策4805條,累計兌現惠企資金18.66億元,惠及經營主體19.1萬余家(次),在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準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難點上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而一些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存在延時效應。有些文件政府發布了、官方解讀了、新聞刊登了,但施行并不完全順利。對此,張晶晶代表認為,這說明在準入和經營環節一些顯性壁壘不存在了,但涉及多部門聯審聯動仍有“隱形門”,政策落地有延遲,需要制定者從受眾角度去考慮實操性。
“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不僅在于給出的‘惠’有多少,更在于‘達’的精準。”逄振代表認為,把“政府有的”變成“企業要的”,不是停留在紙面上,而是要減少企業感受和政策之間“溫差”。無錫聚集了不同產業類型、不同階段和成熟度的企業,對營商環境的需求也多樣,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通過逐年升級,持續把“溫差”減小,才能更好地提振企業發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