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長江畔,百舸爭流千帆競。常州港啟凱德勝碼頭3號泊位一派熱火朝天,載有近8000噸精對苯二甲酸(PTA)的浩邦19號輪船停靠在岸,岸旁16米高空處,吊機工戎煥強在駕駛室里聚精會神地進行吊裝作業,地面調度員耿成龍來回觀察,用對講機與戎煥強溝通著操作細節,卡車一輛接一輛穿梭于碼頭和倉庫之間。
新年伊始,位于常州濱開區的常州啟凱德勝港口物流有限公司率先吹響沖刺首季“開門紅”的號角,展現全年跑出“加速度”的熱情與信心。“這輪貨物是昨天下午到港的,今天早晨7時30分,我們就開始作業。這是今年的第一個‘大單’,為全年開了個好頭。”耿成龍說,他今年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保障12萬噸PTA在春節前順利吊卸。
常州港是全省沿江港口中重要的原材料、機器設備集散中轉基地之一。近年來,緊扣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設布局,常州濱開區充分挖掘常州港發展動能,全方位提升港口樞紐能級。“隨著船舶的不斷大型化,去年,我們對碼頭進行了升等改造,靠泊能力從5000噸級升等到1萬噸級。”常州啟凱德勝港口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興躍說,升等改造不僅提升了港口形象,也提高了碼頭的利用效率,為當地企業降低了物流成本,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黃興躍說,過去一年,啟凱德勝在嚴峻的市場考驗下求新求變,積極開拓供應鏈板塊業務,尤其是通過摸排本土新能源產業鏈上企業需求,與集團公司濱江國控共同探索“前港后園”供應鏈模式,以“倉儲+港口+供應鏈貿易”模式,促進港口的到達和倉儲業務發展。
所謂?“前港后園”,“前港”負責貨物裝卸、運輸中轉,“后園”則進行加工、制造、倉儲物流,利用港口便利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
2024年5月,位于濱開區的玉龍庫正式投入運營。作為復合材料玻纖原料的前置倉庫,它不僅顯著提升了供應鏈效率,還成功幫助原材料企業降低了200元/噸的市場價格。
與此同時,緊鄰德勝港碼頭,由濱江國控投資建設的常州德勝臨港產業園項目施工如火如荼,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于2024年初啟動建設,5棟單體建筑已拔地而起,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交付。
作為常州濱開區在建體量最大、標準最高的丙二類倉庫,臨港物流產業園倉儲容量約5萬噸,致力于打造成濱開區大宗商品倉儲物流基地和產業鏈供應鏈組織基地。“同時,我們通過打造數字化平臺,在未來可實現貨物的全流程管理,將成為濱開區又一個高質量數字化倉儲園區。”濱江國控供應鏈板塊業務主要負責人邱侃介紹,以“中心倉”物理載體實現采購、倉儲、銷售的全供應鏈條服務,不僅能促使越來越多的貨物到碼頭后進行集散周轉,還能滿足泰興、江陰、丹陽等周邊區域的產業載體、倉儲與物流配套需求,加快推動長江沿線綠色發展和產業融合。
據悉,濱開區新材料產業園備品備件庫也在著手構建中,通過引入“中央廚房式”管理模式,惠及區域內的46家化工新材料企業。
通過不斷深化“前港后園”模式,常州濱開區正穩步構建起以港口為依托、產業園區為支撐、具備強大綜合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新格局。2024年,常州臨港物流園預計實現營收169億元,同比增長7.6%;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4652萬噸,同比增長10.2%,集裝箱吞吐量35.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6.9%,彰顯了沿江區域“前港后園”模式的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