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為全國糧食安全作出江蘇貢獻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

江蘇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承載了全國約6%的人口,不但端穩了江蘇8500多萬常住人口的“飯碗”,還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之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在保障糧食安全與推進鄉村振興的雙重考卷上,江蘇承擔起“為全國發展探路”的使命,以科技賦能、綠化生態、育才興農的“江蘇實踐”,書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滿意答卷。

科技賦能,固本于“芯”,在“創新”中鑄就“大國糧倉”鋼鐵脊梁。農業現代化本質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從太湖之濱的“無人農場”到里下河地區的“空中稻田”,智能裝備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物聯網技術實現“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躍遷,讓“蘇湖熟,天下足”的古諺煥發新生機。要讓科技創新真正扎根田野,需以精準施策破題,通過設立“省級農業科技攻關專項基金”,深化高校、農科院等“院地合作”,定向研發耐鹽堿水稻、抗赤霉病小麥等新型糧食品種;推廣“智慧農業”普惠政策,對中小農戶購置智能農機給予補貼,提高主要產糧區無人化作業覆蓋率,實現科研實驗室與田間地頭無縫對接,挺起江蘇農業科技的“硬脊梁”。

綠化生態,點綠成“金”,在“轉型”中鋪展“綠水青山”壯美畫卷。在淮安,洪澤湖畔“蝦稻共作”生態農業模式,不僅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還孕育出了深受市民喜愛的“蝦稻米”;在蘇州,生態補償推動太湖湖光凝碧,催生萬畝有機茶園,成功打造生態宜居的示范區域。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輪作休耕試點,這種“向綠而生”的轉型,既守護了江南水鄉的生態本色,更開辟了“綠水青山”變現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要讓生態紅利持續釋放,需構建“保護—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環,變好風景為好前景,變好資源為好產業,變好政策為好生活。當以生態賬本算清經濟賬、民生賬,江南水鄉的“田園牧歌”將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

機制破局,育才興“農”,在“新局”中激活“鄉村振興”澎湃動能。蘇州“共享農莊”讓市民變股東,常州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喚醒“沉睡資產”,江蘇創新推出的“新農人三年培育計劃”,讓“新農人”成為充滿潛力和機遇的職業選擇。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組合拳,以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建立“新鄉賢回歸”等激勵機制,對帶技術、帶項目下鄉的鄉賢給予用地指標傾斜和稅收返還獎勵,當沉睡的宅基地變身“創客空間”,當田間地頭的“土資源”轉化為新農人手中的“金股權”,“新農人”終將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新時代的“歸園田居”。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江蘇以全國1.1%的國土面積,探索著現代農業的無限可能。當數字技術與農耕文明同頻,當生態理念與產業振興共振,這片孕育過“蘇商精神”的熱土,以“藏糧于地”的堅守與“藏糧于技”的突破,在“強”的維度夯實根基,于“富”的層次創新路徑,從“美”的視角重塑形態,向“高”的目標奮力躍升,為端牢中國飯碗、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江蘇智慧”。(趙燚)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