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南京市數字零工市場,記者遇到21歲的求職者章麗,談及新年愿望,她坦言就是想找一份穩定工作。
巧的是,節后奔波各地的佳世德人才科技集團招聘負責人吳炳健新年最大的愿望也是希望為企業招聘的員工能安心工作,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輕易離職。
節后第一天便趕到陜西接工、招工的南京市雨花臺區人社局副局長沈宇表示,如果勞動者穩定就業,用工單位穩定用工,政府部門穩就業的壓力就會小得多。
一個“穩”字,道出了求職者、用工單位和政府部門三方共同愿望,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兩位年輕人的職業路徑啟示
章麗之所以求穩,與她的職場經歷有關。中職畢業3年半的她已經換了4家公司。翻看她的職業經歷發現,她在4家公司最長的做了13個月,最短的只待了3個月,月薪都在五六千元左右。當天應聘的杉金光電的一線操作工崗位月薪也在6000元左右,工作內容類似。問及為何頻繁跳槽章麗表示,第一次跳槽是因為公司的餐食難吃而且工作時間太長,第二次跳槽是想跟表姐一起工作好互相照應,最后一次因為產線調整自己被精簡了。
記者在節后各大零工市場遇到很多類似章麗這樣頻繁跳槽的年輕人,他們年輕,中職或大專畢業后一直從事技能單一、可替代性強的工作,希望新的一年有穩定工作,有更高收入,但往往事與愿違。
采訪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用工情況時,記者遇到同樣年輕的公司生產技術部高級主管任昌敏。任昌敏的職業經歷很簡單,7年前從淮海工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畢業后入職該公司至今。他從一線工人干起,跟著師傅學,一點點鉆研技術,職位也很快從普工、主管、高級主管,薪資待遇比剛進單位時漲了三倍,成了很多人羨慕的白領。如今,面對記者鏡頭的任昌敏自信陽光,聊起技術變革頭頭是道。“現在機械專業畢業生大多不愿意進企業,我的很多同學畢業后選擇考公考研,只有不到1/5同學還在制造業,這兩年我去高校招工,這個專業的畢業生依然這樣。”任昌敏表示,現在都說大學生就業難,其實制造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量很大,特別是隨著智改數轉和人工智能普及后,制造業對于有一定文化和專業的本科生更為渴求,待遇也不比機關事業單位低。
“高薪穩定工作是每一個求職者的愿望,但擁有一技之長才有選擇的底氣,短期內頻繁跳槽很難學到真本領。”南京鵬達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熊開貴建議求職者瞄準個人興趣和企業發展潛力尋崗,一旦落實工作就埋頭踏踏實實干幾年,“三五年后你就是這個領域的行家里手,哪怕有一天不得不重新求職,你的經歷也會助你盡快上崗。”
用心留人提高企業節后返崗率
節后到正月十五,國內搶工、招工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招聘崗位大多為一線普工。招工企業分兩種,一種是為企業每年員工的正常流動補工,另一種是大批員工離職或企業擴大規模亟需招工。前一種的招聘經理大多淡定,面對應聘者挑挑揀揀;后一種招聘經理比較焦慮,往往會在招聘現場主動招徠求職者,登記人員基本上來就要。
淡定招工是因為公司節后返崗復工率高,底氣足。宿遷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對前幾年的招工難,當地人社部門引導企業規范用工,鼓勵通過提高員工福利待遇、改善企業生產條件、重塑企業文化,吸引和留住員工。
長電科技、秀強集團是宿遷幾年前重點保用工服務企業。每年春節前后這些企業忙著各地招工,但今年這種現象改變了很多。截至2月10日,長電科技、秀強集團、箭鹿集團、金田塑業等企業返崗率已經近100%。
記者發現,今年節后奔波于招聘市場的用工單位大多集中在中小企業,紡織服裝、餐飲服務等智改數轉沒到位的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大的頭部企業集團并不多。各地的監控數據也顯示,規上企業返工率普遍高于中小企業。
專家表示,隨著國內人口紅利減少,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穩定員工隊伍的重要性。江蘇佩捷紡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擁有職工2500余人,其中外省員工約300人。公司節前為留在宿遷過年的員工備好年夜飯,送上新春禮包等讓他們感受到企業的關愛,并做好返鄉過年員工返工對接,目前300名外省員工全部返崗。江蘇新凱盛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叢德明表示,穩定的員工隊伍減少了招工成本,省去了培訓費用,讓節后開工更加高效。
穩定用工的理念也讓很多企業改變招聘喜好。雖然現在線上、線下招聘渠道眾多,但更多企業首選企業老員工推薦介紹新員工。在蘇州,老員工節后為企業介紹一名新工人,成功上崗后每人可以拿到千元以上的推薦費。很多招聘經理表示,老鄉帶老鄉,新員工對企業認可度更高也更穩定。
常熟市還創新運用老鄉優勢,依托常熟農商銀行下屬興福村鎮銀行在云南、河南等中西部欠發達縣域的32個金融服務網點,發動金融業務員走村入戶跟當地人相熟的優勢,為常熟企業幫忙招工。春節后,已為當地招工超600人,近期陸續通過點對點包車來蘇。
破解結構性矛盾夯實民生之本
節后熱鬧的招聘活動,讓人看到了國內經濟發展的強大韌勁。經濟發展是就業穩定的基礎。去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新春伊始,一批批重大項目密集復工,各地圍繞實體經濟、產業轉型忙得熱火朝天,也讓勞動者對新一年江蘇的就業機會充滿期待。
與此同時,伴隨著江蘇產業迭代升級、經濟數字化轉型加快,其釋放出來的崗位需求也在迭代變化,因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不對應的就業矛盾不斷凸顯。全省公共就業機構數據顯示,五成左右的招聘崗位對求職者的技術技能有明確要求,平均每2個高技能崗位只有1名符合條件的勞動者,“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更是急需緊缺。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人事負責人曲艷玲說,因為市場上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太難招,只要企業一線員工愿意學習新技能,公司都會提供免費培訓。
夯實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幫助勞動者適應就業市場變化,幫助企業招到所需人才,成了政府就業主管部門的重點和難點。為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江蘇這兩年一方面積極開展重大政策、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就業需求的影響評估,拓展平臺經濟、夜間經濟、銀發經濟、康養經濟等新就業領域,通過提前介入產業布局了解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變化,挖掘就業新增長點;另一方面積極修訂就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調整優化資金支出結構,推動就業資金從兜底保障型向促進提升型轉變,重點保障技能培訓、創業孵化、購買服務等項目。
為提升勞動者的適崗能力,江蘇一方面優化人才選拔、培養、評價、激勵等機制,拓展“蘇科貸”“人才貸”等金融服務,實施重點領域重點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打造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培養造就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構建更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另一方面圍繞現代企業人力資源要求,從完善職業教育招生機制、推行“學歷+技能”貫通培養模式、發揮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主體作用等多方發力,加快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隊伍,促進就業供需精準對接,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