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苗
2025年,“銀發經濟”是經濟領域的熱門詞匯之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0%。預計到2035年,中國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占GDP的10%。隨著人口老齡化進一步深化,“銀發群體”正從邊緣走向舞臺中央,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將老齡化挑戰轉化為“銀發紅利”?關鍵是,要前瞻性布局,構建“市場+政策+科技”的服務體系。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今天,有錢有閑的老年群體正成為市場組成的重要力量。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3年60歲及以上的銀發旅游者人數已經達到11.6億人次,預計到2028年,銀發旅游市場規模將達約2.7萬億元,增長勢頭強勁。
文旅市場的火爆僅是冰山一角。老年合唱團、鶴發舞者群、短視頻平臺上百萬粉絲的“時尚奶奶團”,這些自發形成的文化空間,正打破年齡界限,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
老年人不再是被動等待關懷的群體,他們的消費重心從“低價實用”轉向“體驗優先”,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價格低廉的商品,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品質卓越的產品,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體驗,向養老、醫療、文娛等細分市場擴容增量。
抓住銀發市場,離不開政府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優勢,積極探索銀發經濟發展方向。以湖南省為例,114所“愛晚”老年學校、醫養深度融合、智能化養老設備等,突破“養老=被動照護”的舊框架,從以往“守望型”養老轉向互助式養老。老年群體“同生活、共娛樂”,還能享受便利的購物與醫療,正逐步消除孤獨感。同時,銀發經濟不斷開辟增量市場,向適老家具、銀發文旅、康養、銀發教育等多元化賽道延伸。
科技賦能也讓“養老”變“享老”。如上海光明社區頤養院利用觸摸屏、智能音響、機器人等智能化、信息化設備,為老年人提供智能陪伴服務;湖南的“AI+養老”服務,涵蓋衣食住行一條龍服務……越來越多的適老化科技產品被用于照護失能老人、落單老人,科技的溫度,讓牽掛變得具象可感。
同時,無障礙設施延伸至景區內,廣場舞直播成為跨代際、跨國際的文化紐帶,老年大學課程表比年輕人更豐富多彩。銀發經濟正通過政策兜底、市場細分與技術賦能,從“民生工程”升級為“經濟增長極”。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銀發經濟時代正在向我們大步走來。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樂”,銀發經濟正在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覆蓋老年群體生活的方方面面,讓銀發群體獲得更真實更強大的“幸福感”。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