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南京:攀“高”逐“質”,走穩走好“必由之路”

南京聚力打好產業科技創新關鍵仗,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攀“高”逐“質”,走穩走好“必由之路”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安琪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走求實扎實的創新路子,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下功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殷殷囑托,字字千鈞。作為省會城市、科教名城,南京聚焦爭創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總體目標,搶抓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重大機遇,持續深化改革,聚力打好產業科技創新關鍵仗,以產業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一大批原創成果噴薄而出,一項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創新實力進一步提升。

南京城。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 攝

南京城。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 攝

【生動場景】

硅碳“混搭”,突破電池儲能極限

里程焦慮,新能源汽車前行路上的“攔路虎”,或許很快就會被攻克。

2月19日,在位于南京江寧區誠信大道的中圣科技(江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郭海緯博士正在調試硅碳負極裝置的氣體分布器。記者在現場看到,通過氣固流態化裝置的調控,黑色碳粉形成均勻的流體運動,其運動狀態宛如微觀世界的星際塵埃云,為硅碳負極材料的合成提供了理想環境。

“這正是公司研制的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新型反應裝備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正和合作企業進行中試,通過研發迭代,反應器已經升級到第三代。這種流化床氣相沉積工藝使硅材料的理論容量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同時有效規避了傳統硅基材料膨脹率過大的缺陷。”郭海緯介紹。

在過去的很多年里,石墨一直是電池負極的主流材料,但石墨負極材料的比容量已經接近理論極限。而硅材料的理論比容量高達石墨的10倍,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美中不足的是,硅材料存在體積膨脹、導電性差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它在電池負極領域的廣泛應用。所以,如何克服硅材料的這些缺點,成為當下電池研發領域亟待攻克的難題。

郭海緯團隊研制出的裝置,可讓硅烷氣分解成納米硅均勻地沉積在碳材料的表面以及孔道內,實現了多孔碳載體與納米硅原子的分子級結合。就像植物的“嫁接”一樣,將兩者的優勢互補,從而得到一種硅碳負極材料。

說起來只是簡短的一句話,但研發過程卻復雜而曲折。

“比如多孔碳流態化不均勻、顆粒團聚、溫度場分布不均勻等。”郭海緯隨口列舉出幾個研發進程中的難點堵點,他和同事們將各種工藝方案充分剖析,優化銜接,經過兩年多大量的研發設計和無數次驗證后,終于開發出能連續式自動化操作、產品一致性好的工業化硅碳負極反應器成套裝備與系統,打破硅碳負極材料難以工業化生產的技術瓶頸。

說起成果,郭海緯很冷靜,“如果不是公司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給了我進站的機會,并與東南大學聯合培養,就沒有機會參與這樣意義重大的課題研究;如果不是南京的博士后優秀項目科研補貼,也不可能毫無后顧之憂地投入;如果不是公司持續深耕技術攻關,積累了不少創新成果和研發經驗,我們的進展不會這么快。如果沒有上下游合作中試,工業化進程就不是現在預計的一兩年落地。”

采訪最后,身著藍色“廠服”的郭海緯身處各種反應器、換熱器等裝備中間,真摯地表示:“近一年來,我已經有3項發明專利了,在未來3年里,希望至少再申請5到10項發明專利,通過自己的科研成果,打破壟斷,持續助推行業降本增效。”

【南京實踐】

放大優勢向“高”攀升,推動高質量發展

攀登科技高峰,面向全球突圍,南京從未缺席:“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凝聚態物質中的引力子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發現最古老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科學》雜志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全球首次繪制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樣性曲線”以長文形式刊發于《科學》……

這些“從0到1”的突破不斷涌現,固然有南京科教資源集聚、人才儲備豐富的先天優勢之功,也離不開這座城市對基礎研究的長期重視、對前沿科學的重點關注、對原始創新的大力支持。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2024年,南京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預計達3.9%;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萬人發明專利、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均居全國第三。

“滾動”加碼科研經費,只是南京放大科教優勢,攀“高”向“新”逐“質”的打底之策、根基之舉。

為產出更多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南京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一方面著力培育具有南京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努力在重大科研任務攻關、“國字號”平臺落地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另一方面不斷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力度,聚焦高性能功率器件、智能EDA等關鍵技術,優化“大兵團作戰”新型科研模式,統籌推進重大科技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發。

聚焦人工智能、6G通信、生物制造等科技產業變革制高點,南京滾動實施市級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企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發起產業技術開發計劃,力爭在關鍵零部件、高端芯片等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

紫金山實驗室。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攝

紫金山實驗室。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攝

過去一年,南京29項成果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居全國第三;紫金山實驗室等取得多項全球領先的原創成果;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全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五,南京高新區首次進入全國前十……

去年底,南京與南京大學簽署共建原子極限微制造實驗設施合作協議。此次簽約的南京大學原子極限微制造實驗設施,正是當下最前沿、最尖端的大科學裝置之一。相關專家認為,在制造和材料方面,從原子底層實現自由定制的未來的確非常美妙,對現有技術或將是一種“降維打擊”。

科研有了成果,但要實現產業化、市場化,依然橫亙著崇山峻嶺。怎樣才能讓科技成果順利落地?

南京充分利用改革試點突破作用,發揮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首個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以及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城市、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等疊加效應,不遺余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一體改革。

做好賦權增收的加法,圍繞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好激勵評價的乘法,深化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優化實施高層次人才舉薦制,賦予重點用人主體更大的人才計劃自主評議權;做好松綁減負的除法,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減輕非科研負擔,為科研人員潛心鉆研營造良好生態……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一系列探索正在施行。在“中國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動”年度案例中,南京6個案例入選、數量居全國城市首位。

去年9月,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在寧落地建設,并布局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兩個分中心;12月底,在南京舉行的2024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促成全國425所高校和3600余家企業及金融機構參會洽談,簽約項目超350項,意向成交金額近40億元。

近日,記者再次走進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6G綜合實驗室,智能網聯汽車內生安全項目團隊正對車載軟件安全性進行測試。目前,項目團隊正與行業頭部集團合作,聯手打造行業首款“內生安全汽車”。信息通信分中心負責人介紹,該分中心正在建設5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可為早期項目提供概念驗證。如果通過專家研判和驗證立項,分中心將從資金、人才、應用場景等各個方面給予項目加持和賦能,從而讓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近年來,南京接連推出“人才強市25條”“重點產業人才7策”“紫金山英才計劃”等系列人才政策,用好“紫金山英才卡”以及“12345”人才服務熱線等“關鍵渠道”,建設更具歸屬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支持人才在南京心無旁騖干事創業。

“作為這座城市的一名奮斗者,我感受到她給予的支持與包容——是那種讓人愿意扎根腳下,卻也敢仰望星空的力量。”南京南智先進光電集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志軍已在南京學習工作生活了30年,過去一年,南智光電建成國內首條鈮酸鋰光子芯片產線,晶圓級薄膜鈮酸鋰微納工藝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今年的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這座城市將始終與各類創新主體緊密相連、并肩同行,共同走穩走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條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