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研究領域30多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張甘霖,一直關注環境資源領域的相關議題。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他再次帶著對高質量發展的深度思考踏上建言之路,以扎實調研和專業視角,為守護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今天(2月24日)的《履職一年間》,一起走近張甘霖委員的履職故事。
記者見到張甘霖時,他和學生們剛剛結束一場討論,討論的議題是他在調研中發現的環境資源問題。
作為一名環境資源界別的委員,近幾年,張甘霖始終關注有關國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議題。2024年全國兩會上,張甘霖聚焦長江流域生態治理、土壤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提案,成為推動政策優化的重要參考。他提出的“應該按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分區進行差異化考核,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針對性的水生態保護修復方案”,“加強國家公園探險旅游制度建設,制定出臺國家公園探險旅游管理辦法”,“構建‘太湖消納圈’以削減外源污染”等等建議,都獲得了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
2023年,環境資源界別首次亮相全國政協會議,張甘霖成為該界別的首屆委員。在他看來,這一新興界別既是智庫平臺,更是連接民意的紐帶——通過跨界對話、協同創新,讓專業力量深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共識和力量:“環境資源不光是我們看得到的一些水土環境,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很大的范圍。 比如涉及到產業發展、綠色發展和礦產、能源等一系列問題,甚至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從各自的角度,努力去提出能夠有助于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的提案?!?/p>
用腳步丈量問題,以數據支撐建言。今年全國兩會,張甘霖委員準備了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議題的提案,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更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帶上兩會:“建議的可操作性如何,在現階段能不能做?我自己在想提案的時候,就努力地想從這些方面把問題能夠說到位,為此,充分發揮我們研究所在這方面研究的積累,找到相關團隊,一起從數據準備,從情況的了解,從實地調研分析里頭去找思路,努力使它成為一個好的提案?!?/p>
【記者手記】
采訪中,張甘霖委員提起初中時讀到的一篇《我們愛科學》雜志文章,文章說的是土壤學家侯光炯出國開會返程經過昆明,發現當時干旱嚴重,卻有一棵樹長得很好。他就把從國外帶回的糖果倒了,裝了樹周邊的土壤回去研究。為何不要糖果要土壤?這則故事如一顆種子,埋在張甘霖心底數十年,最終成為他深耕土壤研究的執著。
履職期間,張甘霖帶著這份科學家的純粹與政協委員的擔當奔走一線。他說,提案不求數量多,但求質量精,要把“可操作、能落地”作為核心標準,精準鎖定問題,努力將提案“提在關鍵處、謀在需要時”。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記者/李秋雨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