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的碧波,長江的奔流,賦予了常州靈動的底色;濕地的綠意,河湖的清透,勾勒出城市的生態輪廓。新龍生態林的水杉紅妝似火,老城廂的轉角遇見綠地公園,在常州,隨處可以發現美,隨時可以遇見美。
在水里,下足“繡花功夫”,在岸上,更是“大刀闊斧”,“硬核舉措”下,三個數字的下降,彰顯了常州在筑夢“強富美高”的新征程中,堅定不移走穩“綠色發展路”,繪就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的亮眼成績。
能耗做“減法”,綠色發展步伐更堅實
據常州市統計局統計,去年,常州規上工業綜合能耗1550.5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2.8%,全市規上工業綜合能耗連續三年保持同比下降態勢。成績單的背后,折射出常州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度變革與綠色發展的堅實步伐。
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持續領降成為突出亮點。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耗1049.7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5.4%。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對高耗能行業的拉低作用最顯著,三大行業同比分別下降14.0%、5.2%、7.6%,分別拉低高耗能行業能耗增速3.8個、1.2個、0.6個百分點。
近年來,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拔覀冋谕七M新一期的光伏發電及儲能電站項目?!敝刑熹撹F集團有限公司環保能源處負責能源管控的施處良向記者介紹,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50兆瓦裝機規模,年光伏發電量可達5000萬千瓦時。
隨著“雙碳”“減煤”等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全市煤炭及石油制品等化石能源消費快速下降。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煤炭消費量967.6萬噸,同比下降6.9%,規上工業企業全年消費石油制品12.8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9.5%。煤炭、焦炭、石油制品等全年消費量占全部能源合計的比重45.1%,同比下降2.0個百分點。
同時,清潔能源做“加法”成效顯著。清潔、低碳、環保的電力、城市垃圾燃燒、生物質廢料燃燒、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能源消費均呈現增長態勢,全年合計消費占比25.6%,同比提升2.1個百分點?!耙唤狄簧钡臄祿?,印證著常州經濟正在以更堅實的步伐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全域“清零”,可持續發展根基更牢固
近日,水利部聯合自然資源部發布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超采區劃定成果,常州市表現突出,全域地下水超采區面積從2013年的1528平方公里縮減至0平方公里,成功實現“清零”,完成歷史性跨越。
2000年,常州地下水開采量一度達到6744萬立方米。自當年實施地下水禁采政策以來,常州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多部門緊密協作、共同發力,通過一系列嚴格管控措施,到2024年全市地下水年開采量已降至44萬立方米,極大減輕了地下水開采壓力。
伴隨地下水開采量控制的顯著成效,全市地下水水位回升態勢良好。2010年—2020年,常州主要含水層Ⅱ、Ⅲ承壓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分別上升1.4米和1.0米。目前,區域內Ⅱ承壓地下水水位整體穩定上升,不存在下降區域;Ⅲ承壓地下水水位同樣保持穩定上升趨勢,有效改善了地下水資源的儲存和循環條件。
成績的背后,是常州市地下水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自2000年起,常州全方位加強地下水管理與保護工作。編制淺層地下水保護利用規劃,為合理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提供科學指導;嚴格落實取水總量和水位“雙控”制度,從源頭把控地下水開采;加強地下水監測工作,實時掌握地下水動態變化;優化地下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開展地下水超采區治理修復,逐步恢復地下水生態環境,為地下水治理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
常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常州全域地下水超采區已消除,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地下水開發利用需格外謹慎。常州市水利局將聯合相關部門和屬地政府,嚴格遵循《地下水管理條例》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進一步強化地下水動態監測,定期評估開發利用狀況,及時發現潛在問題;深入推進節水行動,通過宣傳教育、技術推廣等方式,提高全社會水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探索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確保地下水環境長期穩定,持續鞏固治理成果,為全市可持續發展筑牢水資源根基。
濃度“更低”,生態底色更濃郁
長蕩湖是太湖上游重要的“前置庫”和“凈化池”。依據省、市相關要求和治理目標,金壇區委、區政府嚴格對照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1+8”專項行動和洮滆片區水環境質量提升專項行動目標任務,2023年排定6大類38項重點工程,2024年排定5大類36項重點工程,總投資預計超20億元。發揮板塊主體責任和專班協同推進機制,以工程項目為抓手,重點圍繞控磷降氮,緊盯沿河沿湖岸上污染治理,并抓好項目“清單化”推進,將重點項目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蕩湖總磷濃度逐年下降至0.075毫克/升;長蕩湖富營養化程度下降至輕度;長蕩湖水質提升至Ⅳ類;斷面水質優Ⅱ比例超50%,達到有考核以來最好水平。
金壇積極探索“兩山”轉化實踐路徑,提速新一輪涉磷企業專項整治,嚴把質量關,高標準做好整治驗收工作;加碼涉水企業雨污分流、工業廢水分類收集處理工作,提高流域綠色發展水平,全面削減工業污染排。同時以“四退一增”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全力加強長蕩湖沿湖整治,對沿湖非保留村的3600余戶村民實行動遷清退,對沿湖7家企業實行淘汰清退,對沿湖16平方公里養殖場和蟹塘實行流轉清退,對沿湖13平方公里田地實行征用清退。實施退圩還湖和地形重塑工程,增加湖面10平方公里、濕地8平方公里,長蕩湖生態空間和生態容量有效擴大。以“三清一并”擦亮生態畫卷底色。堅持先岸后湖、系統推進,先后開展四輪網圍整治工作,共清理沿湖各類船只5611條,清退網圍6.8萬畝,結束了長蕩湖近40年網圍養殖史,分5期共清淤34平方公里。將原散落湖區的100余條餐飲船集中歸并、統一接管、一體管理,長蕩湖內源污染隱患徹底消除。
如今的長蕩湖,五湖四海的“金鳳凰”紛至沓來,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柚山村等多個鄉村旅游聚集帶“串珠成鏈”,河海大學常州新校區、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華能江蘇新能源中心“相繼安家”,依托環長蕩湖地區建設的科教名城成為承載常州未來和希望的主戰場,勃發著無限生機,也涌動著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