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讓“歸雁”返鄉就業創業成潮流,徐州底氣何在?

本報記者 吳一凡

“春暉反哺桑梓地,引來群雁競歸夷。”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聚焦返鄉創業關鍵環節,全面激發返鄉創業活力,形成了“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生動局面。2024年全市支持成功自主創業2.5萬人。支持5年內高校畢業生創業5869人,位列全省第一。創業帶動穩定就業10.8萬人,位列全省第二。

可見,對許多“飛雁”來說,繁華都市的生活是理想選擇,但已不是必選項。不少曾經“為夢出發”的“小鎮青年”,如今選擇返鄉創業、就業。不禁要問:徐州如何引來萬千“歸雁”筑巢家鄉?

政策賦能

筑巢鋪路引雁歸

2006年,剛滿18周歲的邳州青年賈強就外出務工,在外打工兩年,他總是想起家鄉,想起那片豐饒的黃土地,思鄉之情讓賈強下定決心回家,做一名“職業農民”。

在多年的努力下,作為邳州市華瑞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賈強在農業領域開辟了一片天地,收獲了回鄉創業碩果的他榮獲了“全國勞動模范”“大國農匠”“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等稱號。

“我有過顧慮,擔心被人笑話,擔心做不好,更擔心農業沒有前途。”回憶起當初選擇回鄉創業時猶豫不決的矛盾心理,賈強說,成為“職業農民”,這種轉型并非易事,幸運的是,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為扎根現代農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賈強是徐州市眾多“歸雁”的一個代表。離開大城市,回到家鄉,他們在激活農村要素配置和內生動力、喚醒農村沉睡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眾多“歸雁”回鄉創業后,也在倒逼徐州市提高服務意識,為更多返鄉創業的能人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雁”歸桑梓,筑巢為先。近年來,徐州以“四有”工作格局,為返鄉人員筑好暖巢,切實解決了政策落實難、資金籌措難、項目落地難等問題。

“聚焦大學生、農民、科研人員等重點群體精準施策、高效服務,通過‘直補快辦’積極落實各類創業補貼政策。”徐州市創業工作指導中心副主任王楓表示,2024年全市發放各類創業補貼、貸款貼息共計1.8億元。其中,全民創業補貼發放較去年提高161.59%。

創業有補貼,干事有平臺。近年來,徐州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做好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工作,栽好“梧桐樹”助力創新創業。全市已建立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承載能力強的創業孵化基地179家。截至目前,各級創業孵化基地累計入駐企業2.3萬家,帶動就業13萬人,不少企業在攻克技術難關、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蓬勃發展的孵化器如同橋梁一樣,將政府、大學、園區、初創企業和徐州本土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牢牢守護著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

據了解,2024年全市新增孵化項目6000余個,同比增加38%,創業基地效能顯著提升。其中,徐州市大學生創業園共吸引59個新項目入駐,在孵企業累計獲得各類知識產權135項,獲評科技型中小企業9家。

隨著一批優質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園區并快速發展,一顆顆年輕的“創新種子”,正在大學生創業園的創業熱土中破土而出,“創”出一片新天地。



環境聚勢

合力護航雁高飛

好風憑借力,送雁上青云。為提升返鄉創業“軟環境”,近年來徐州持續強化創業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傾情傾力為返鄉創業人才消除后顧之憂。

為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回(留)徐發展、引導在外務工的回鄉人員留在家鄉創業就業,春節前夕,邳州市人社局舉行第五屆“返鄉人才家鄉行·共建共享邳州情”系列活動,240余名返鄉人才喜看家鄉變化、感受產業發展脈動。

“信心滿滿看好徐州、底氣十足宣傳徐州、同心協力共建徐州,是我們不變的宗旨和共同的目標!”“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再添一把柴、再續一把火、再鼓一把勁……”徐州籍在外人員激情澎湃、鏗鏘有力的表態,把“返鄉人才家鄉行”活動推向了高潮。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今年,我們將繼續深度融入人社部‘源來好創業’資源對接服務季,鑄強‘創響彭城’服務品牌,吸引更多的徐州籍在外人員回鄉興業、置業、創業。”王楓表示。

用心“筑巢”,用情“引鳳”。越來越多的青年愿意返鄉創業,離不開良好的市場氛圍和營商環境的支撐。

企業興則經濟興,市場活則經濟活。近年來,徐州注重改善營商環境,政企協作,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以周到貼心的服務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與活力。

“從項目洽談到簽約,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也讓我們認識到招商團隊的專業和高效,讓我們更加堅定投資徐州的信心。” 在2024徐州第二十七屆投資推介會上,必澎集團總裁布魯諾·蘭伯特表示,之所以選擇徐州,不僅看中了其雄厚的工業基礎、良好的交通區位、厚重的歷史文化、潛在的市場空間,更看重其高效的投資環境。

“我們在徐州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創業發展的激情,這里的營商環境用八個字來形容,我覺得是‘政通人和、雙向奔赴’。”談及項目落地徐州的感受,頤高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金揚連連稱贊。

近年來,徐州深度優化發展環境,全方位做好招商引資“后半篇文章”,從“全要素”視角謀劃,構建支持實體經濟、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把企業家當自家人,把企業事當自家事。昔日的“兵家必爭之地”已經成為“投資者向往之地”“創業者理想之地”。



產業融合

頭雁領航群雁追

通常來說,一座城市能夠吸引大家創業、就業的因素大致有三個:政策很優厚、誠意很充足,人才想來;城市有特點、有魅力,人才肯來;產業有前景、有優勢,人才愿來。

其中,“政策留人”固然聲浪起伏,但“產業留人”恐怕才是制勝關鍵。

當前的徐州,正全力打造“343”創新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工程機械產業正全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綠色低碳能源產業、數字經濟規模均已超過千億元……

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再到未來產業,徐州培育的“產業森林”更加枝繁葉茂。

群雁高飛頭雁領,一業帶動百業興。近年來,依托徐工集團等龍頭企業的技術研發體系,徐州全市形成了1家千億元、100家億元以上、1000家中小企業的“1+100+1000”企業創新矩陣,帶動集群中小企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超200家,實現了大中小企業全覆蓋。

產業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助力,產業發展之變也離不開科創平臺的建設。

2024年,徐州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全市牽頭建有省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各1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2家、省重點實驗室6家、省級公共服務平臺8家、新型研發機構285家……

這些科技創新平臺不僅為徐州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還推動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形成了基礎夯實、龍頭引領、優勢互補的創新平臺矩陣。

“徐州擁有眾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也非常豐富,這無疑為我的學術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內,看著新一批儀器“入住”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環測學院博士欒博鈺干勁十足。他告訴記者,博士人才在創業時,非常看重城市的創新平臺水平,而礦大給他提供了平臺,讓他能在畢業后繼續和小伙伴們一起奮斗。“我簡直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拳腳了!”

由此可見,真正的人才,渴望的是事業,需要的是合適崗位。買房優惠、租房補貼等舉措固然有吸引力,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產業配套,英雄缺少用武之地,終究還是留不住人。所以說,吸引人才的關鍵,在于清晰的產業定位和完善的產業基礎,在于優渥的市場環境和寬松的干事創業氛圍,這樣的“雙向奔赴”才能更加“情投意合”。

新產業成就新人才、新人才引領新產業。借助“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優勢,徐州形成了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集群、新材料創新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創新產業集群等特色產業集群,構建了創業產業鏈和生態鏈,也推動更多返鄉創業項目落地生根,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雁陣式發展勢頭。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