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現場,昆曲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的柯軍代表即興清唱原創昆劇《顧炎武》選段。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柯軍向總書記介紹:“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場,收獲觀眾百萬,無數年輕人被‘圈粉’,一出戲普及了一個劇種。”習近平總書記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確實年輕人愛看。舞臺、服裝、人物,都非常美。”
風傳花信,雨濯春塵。一襲水袖丹衣,一曲醉人驚夢。“百戲之祖”的昆曲,熔南北曲于一爐,承雅文化之大集,六百年弦歌不絕,其于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們常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溫潤水磨調、水袖翻飛中,昆曲自千百年前的江南翩躚而至,在守正創新中走出一條活態傳承之路。一言蔽之,古老昆曲唱響時代新韻,恰是中華文化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的鮮活證明。
昆曲何以譜新韻?源自守正更創新。行腔優美的昆曲,遠不止兒女情長。桃花血扇的亡國恨、竇娥誓言的天地嘆、岳母刺字的愛國情……家國情懷與理想抱負千年流傳。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特別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自信源自歷史,自信來自現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青春版《牡丹亭》保持昆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遵循只刪不改的原則,利用現代劇場的表現手法重現傳世經典,開創了經典傳承和創新的范例。昆曲趁青春而出海,文化因新生而出彩。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昆曲之于江蘇,一如傳統文化之于中國。以千年文脈承托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經濟發展繁榮現代文明,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雙向奔赴。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呈現出新氣象,開創了新局面,煥發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具有當代價值的蓬勃生命力。正如江淮大地上一票難求的諸多昆曲小劇場一樣,瑰麗多彩的中華文化遺產從傳統到現代,串起歷史與未來,成為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生動文化名片。
昆曲新韻,正是中華文化“出海”更“出彩”的閃亮名片。以文化人,凝結心靈;以藝通心,鏈接世界。多年來,青春版《牡丹亭》足跡遍布國內眾多城市,以及亞洲、美洲、歐洲的多個國家。正走向全球舞臺的昆曲,是傳統而現代的,是東方且世界的,彰顯著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廣闊胸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必將快速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昆曲等中華文化IP持續“出圈”。(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