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天津3月17日電 春分將至,春意漸濃。當記者在天津市武清區崔黃口鎮見到新發地毯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新亮時,他剛從中亞地區考察回來。
“春節前我參加了鎮里組織的‘出海’參展團,拿到了一批訂單,近期我們又主動外出考察,開拓新市場。”周新亮邊走邊向記者介紹。
跟隨周新亮步入公司生產車間,織毯機器隆隆作響,工人們埋頭勞作,一垛垛成品地毯被貼簽裝箱,準備發往世界各地。周新亮說,去年冬天以來,地毯生產進入旺季,來自國內外的訂單將一季度排得滿滿當當。
周新亮粗略一算,一季度“開門紅”板上釘釘,二季度潛力還待挖掘。
“完成現有訂單后,我們要抓緊準備廣交會了。”周新亮告訴記者,廣交會是重要的經貿“窗口”,作為外向型企業要提前準備,研發新產品、布局新業務,為全年的經營發展定下基調。
崔黃口鎮擁有超百年的地毯生產歷史,與美國的道爾頓、土耳其的加濟安泰普齊名,被譽為世界地毯產業三大聚集區。鎮中心有一座“織采宮——崔黃口國際地毯文化展覽館”,記錄了崔黃口鎮地毯的發展歷史,也彌補了國內地毯領域專項展覽館的空白。
“織采宮”顧問霍福向記者展示了手工羊毛栽絨地毯的第一道工序——砍毯:在前后兩根經線組成的一個經頭上,按照圖案紋樣將相應的毛紗打一個“8”字形,再用力砍斷……“一個織毯工人出師要三年以上。”霍福說。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地毯從純手工制作到縫紉機扎,再到3D打印,效率大幅提升。在天津安芝金林地毯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伴著機器的轟鳴聲,一張張圖案精美的地毯魚貫下線。公司總經理陳方林告訴記者,原來每個工人每天只能織一張地毯,現在全自動機械化作業,平均幾秒鐘就織出一張毯。
如今,陳方林的地毯廠已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了近200人,工廠面積也從原來的10畝地擴大到了120畝。地毯的種類有仿皮毛的、仿羊絨的、水晶絨的……受到客戶廣泛歡迎。
幾十年來,在周新亮、陳方林等一批開拓者的引領下,崔黃口鎮的地毯“織”出了名氣,走出了國門。
崔黃口鎮副鎮長龔建興介紹,全鎮目前共有地毯企業1200余家,每年地毯產量上億張,出口量占全國的40%、天津市的80%。崔黃口鎮約有2.5萬人從事地毯生產,約占全鎮人口的一半,“一鎮一業”名副其實,形成了圖案設計、原材料集散、加工制造、物流倉儲等全鏈條集聚優勢。
為了將國內的產業聚集優勢轉化為海外競爭優勢,崔黃口鎮經常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展會,實現“抱團出海”。春節前夕,崔黃口鎮10余家地毯企業赴土耳其、德國參加展會,累計達成意向訂單1000萬美元。春節后,崔黃口鎮又陸續組織了民營企業座談會和跨境電商交流會,為企業搭臺助力。
與此同時,從地毯生產中心向消費中心轉變,是崔黃口鎮面臨的新任務。
2024年11月,“織采宮——生活美學館”開業,特別增添了消費功能。“過去崔黃口地毯在海外知名度很大,但并沒有引起太多國內消費者的關注。”霍福說,生活美學館開業后,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和商戶前來光顧,達成了很多合作意向。
面對生產與消費融合發展的趨勢,崔黃口鎮許多企業開啟了新業務。天津世朗地毯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勇已嘗到了甜頭:“企業不再局限于做出口貿易,也將世界各地的地毯買進來,并通過電商面向國內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生產服務,實現了‘買全球、賣全國’。”
一份面向鎮內865家地毯企業的調查顯示,開展電商渠道銷售地毯業務企業475家、占比約54.9%。電商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農民產業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崔黃口鎮黨委書記張宏瑛說,崔黃口鎮將以地毯產業為依托,引入專業化團隊,探索市場化運營,進一步拓寬跨境電商渠道,加快數字貿易發展,提升崔黃口地毯在國內外市場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以產聚才、以文興業,推動優質資源融合匯聚,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統籌:邵香云
記者:王寧、王暉
海報: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