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二十多年不漲價 平凡小店有大愛》
只需5元,就能理個精神的發型,吃到熱乎的三菜一湯!
近日,江蘇的兩家社區小店因為超低價服務引起媒體關注:蘇州菜市場里的便民理發店,單次理發只需5元,店主楊秀蘭堅持20多年來不漲價,對殘疾人和低保戶一律免費;南京巷子里的一家快餐店,素菜定價1元到3元,葷菜定價4元到10元,店主稱價格要長期保持下去,“附近都是上班族,都不容易”。
在物價普遍上漲的今天,理發動輒50元起步,一頓工作餐要花上三四十元。如此,也就不難理解兩家小店營業期間為何總是大排長隊了。它們經濟實惠的服務,不僅滿足了對價格敏感、追求性價比的市民,也照顧到了部分低收入群體。拿南京這家快餐店來說,外賣小哥在這里可以用最省的價格吃飽吃好,而不必到了飯點“隨便對付一下”,周邊居民也把這里當成“食堂”,一些經濟并不寬裕的老人,花幾塊錢就能解決口腹之需,劃算又體面。
都說商者逐利,這兩家小店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薄利經營。理發店主楊秀蘭曾是下崗工人,丈夫患病多年,有顧客勸她漲價,她卻堅持“夠生活就行了”;南京的快餐店火了之后,許多人慕名來打卡,店主卻呼吁大家理性消費,把小店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這些樸素的話語,飽含著普通人的善良和真誠。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愿為別人撐把傘。兩家小店沒有華麗的裝修和招牌,但整潔、有序,它們在本本分分地做著小生意之余,默默用自己的力量,慰藉著那些或許正在經歷人生風雨的人。這樣的小店,在江蘇還有很多,例如,近年來許多餐館自發推出愛心餐,通過“專屬暗號”,為身無分文、陷入困境的人們免費供餐。
平凡小店的微小善舉,詮釋著誠信、友善、互助的價值觀,傳遞著直抵人心的溫暖。小店每日迎來送往,人們在互相寒暄中,拉近了心理距離,社區的人情味也更濃了。楊秀蘭的理發店搬到哪兒,老顧客就跟到哪兒,有了這份信任,已經61歲的她干勁十足,“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一直剪下去”。這樣的雙向奔赴,令人動容。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常常會感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日益稀薄,鄰里之間的關系愈發陌生疏離。原因之一,就是對網絡的過度依賴,造成面對面的交流減少,生活變得懸浮、失真。2024年,社交媒體上許多網友呼吁要積極主動地“奪回線下生活”,走進菜市場、街邊小店等被列入行動清單。這次被媒體關注的小店,恰恰說明,最平凡的小店里、最瑣碎的日常中,藏著最動人的情義。保持對附近的關注,保持與煙火氣的連接,才能找回我們所珍視的東西。
需要看到,社區小店能夠長紅,源于店家良好的服務品質和態度,也仰賴于熟人關系帶來的軟約束。在社區這樣的小型社會中,鄰里之間的口碑將直接影響小店的生意。確保服務可靠、穩定,是小店的立身之本,也是贏得持久客源的關鍵。此外,許多人選擇社區小店,不僅是因為近在身邊的便利,有時也是一種平臺經濟影響下的反向決策。剛剛過去的“315”,啄木鳥家庭維修平臺被曝無病亂修、小病大修、亂收費等諸多亂象,背后根源就在于高比例抽成,這導致了維修工人和消費者利益雙雙受損。因此,許多人選擇去菜市場買菜,或者通訊錄里留著維修鋪的電話,既是顧念線下小店生存不易,也是希望通過直接交易更好地維護它們的利益。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被納入民生實事,理發、快餐、家電維修、縫紉修補等便民小店被融合匯聚在一起,更好服務民生的同時也增進了社區活力。
一爿店,支撐生計所需,亦見證人間溫情的流動。以真心實意服務顧客所需,以有情有義換來長久跟隨,小店創造了獨特的微利生存模式,也與顧客建立起相互依存的良性關系。讓我們給予身邊小店更多關注,在互動交流中發現平凡的可貴、感知人間的真情。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劉靜
手繪|姜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