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耕耘希望,繪就“豐”景_蘇州新聞網

馮心瑤

清明時節農事忙。農時,對于農業生產而言,就是生命線。清明前后,氣溫逐漸回暖,雨水充沛,土壤濕度適宜,正是播種、育苗、耕地等農事活動的黃金時期。

從古老的農耕文明走來,中華民族就深諳“不違農時”的道理。“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句樸實的農諺深刻地揭示了遵循農時的重要性。農民們在清明時節搶抓農時,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豐收的執著追求。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在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期待著在夏秋之際收獲滿滿的喜悅。

內蒙古當地搶抓土壤墑情適宜的有利時機,全面啟動小麥春播;河北3300多萬畝小麥長勢向好,當地通過智慧灌溉澆水補墑,讓冬小麥喝飽喝足第一茬“返青水”。在安徽,早稻、再生稻進入全面育秧階段,一個個自動化育秧工廠里,智能化育秧把出苗時間縮短了10天左右,每畝還能增產10%~15%??眼下,各地搶抓農時開展農業生產,為夏秋農作物豐收打下基礎。

春天,是耕耘希望的時節,也是繪就“豐”景的最佳時機。

良田為“紙”,布局新“意境”。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提出的“三個并重”原則,不僅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度實踐,更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今年年初,江蘇泰興在“小田并大田、旱地變水田”取得有益經驗的基礎上,放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模效應,探索跨區域整體推進模式,以村為單元、鎮為單位,推行“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實施區域化整體推進。2025年,泰興計劃投入近2億元,新改建高標準農田8.45萬畝,為穩定糧食產能和提高農民收入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科技為“筆”,繪出新“豐”景。福建今年投入19.4萬臺(套)現代化農機裝備,包括智能化育秧設備、北斗輔助駕駛系統、農用無人機等,為全省超141萬畝早稻種植提供智能服務;嘉峪關新技術的普及應用讓小麥種植實現了開溝、播種、施肥、鋪滴灌帶、覆土一次完成,與傳統方式相比,大幅減少了水資源的消耗,同時還提高了小麥抗寒、抗旱、抗倒伏能力。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科技手段深度融入現代化農業,正為春耕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慧”就一幅幅生機勃勃、高效智能的春耕新圖景。

各地積極開展農業生產,背后是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關乎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從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到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從農業補貼的發放到農村人才的培養,這些政策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里,我們耕耘希望,繪就“豐”景,定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廣袤田野持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希望,為實現農業強國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