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當傳統養老服務難以滿足
新時代老年人精神需求時
大豐以文化養老破題
探索出一條
“銀齡綻放、藝彩生輝”的
文化養老新路徑
聚焦攝影品牌建設
打造文化養老新標桿
作為全國老年文化建設先行區,大豐區將攝影藝術作為文化養老的重要突破口。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老年攝影人才交流活動中,100余位來自華中、華東的老年攝影家與本地眾多影友齊聚大豐,這場集展覽、采風、論壇于一體的文化盛會,既是對大豐老年攝影成果的集中檢閱,更是全區文化養老創新實踐的生動詮釋。近年來,大豐區優化組織架構,建立起“老齡協會統籌、專業協會聯動”的運作機制,老年攝影分會作為老齡協會首個分支機構,與區攝影家協會形成雙輪驅動,300多名老年會員中已有11人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84歲的席宏江從古稀之年學攝影到躋身“國字號”的故事,成為激勵銀發追光者的典范。同時優化活動創新,構建起“四季有展、月月有賽”的創作生態環境,每年組織老年攝影作品展,在荷蘭花海、中華麋鹿園等9個文旅地標設立創作基地,2023年第二屆中國老年攝影展中,大豐區36人共投稿165幅作品,其中8幅獲獎;2025年交流活動更實現“當日拍攝、當日評選”的突破。攝影文創工作室、老年大學培訓基地等平臺,讓銀發用鏡頭記錄下花海晨曦、麋鹿倩影、灘涂夕照的動人瞬間。
構建多維文化矩陣
綻放銀齡藝術異彩
在攝影品牌引領下,大豐區文化養老形成“一核多元”發展格局。7個專業文化分會如同七彩花瓣,共同編織成絢麗的文化花環。武術運動分會連續3年代表鹽城參加省級太極展演,斬獲最佳創新獎;薩克斯分會設立公益教學站,培育60余名管樂達人;80歲的姜文保將空竹絕活帶上央視,成為非遺傳承人。這些交相輝映的文化形態,構建起立體化的老年精神家園。品牌矩陣的建設成效顯著,“重陽文化周”累計吸引5萬余人參與,成為年度文化盛事;“銀齡達人”才藝平臺實現區鎮村三級覆蓋,海棠旗袍秀亮相中馬建交慶典,南山合唱團問鼎省級賽事。與此同時,文藝創作更是呈現井噴態勢:油畫家楊義慶斬獲奧林匹克文化貢獻獎,老年作家協會出版《熱土留芳》等10余部著作。2024年新增4位“國字號”協會會員,文藝團隊6次登上央視舞臺,空竹舞龍、太極展演等特色項目均成為大豐區流動的文化名片。
完善支撐體系
夯實文化養老根基
在陣地建設上,大豐區持續搭建文化養老平臺,構建“三級網絡+特色基地”的服務體系,將原行政服務大廳改造為區級老年文化活動中心,整合老年大學資源形成樞紐平臺;在文化館、圖書館等9個場館掛牌老年基地,白駒鎮皎皎書屋等地創建活動之家,并推動單位場所社區共享,實現“15分鐘文化圈”全覆蓋。這些場所配備專業設施,成為攝影采風、書畫創作、文藝排練的溫馨港灣。大豐區還完善人才培育長效機制,建立老年攝影人才庫,實施“傳幫帶”工程,通過月度沙龍、季度采風、年度展覽保持創作活力。2025年第二屆老年攝影人才交流活動期間,老年攝影家橫跨多省采風積累素材。這種“創作—展示—提升”的良性循環,使大豐老年攝影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在保障機制方面,大豐區形成“政府主導、協會運作、社會參與”的協同模式。區政府將攝影交流活動納入郁金香旅游季重點項目,多部門聯合保障活動實施;老齡協會建立作品收藏機制,協調媒體開設專版專欄;斗龍港集團等企業提供場地資金支持。這種全方位保障體系,為全區文化養老注入了持久動力。
豐富多彩的“文化養老”
從精神文化、社交互動等
多個維度
滿足了老年人的需求
讓老人們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
感受歲月的溫暖與生活的充實
大豐區將繼續探索創新
不斷豐富養老服務內容
讓更多老年人在
文化養老中收獲幸福與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