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神話:悟空》在全球引爆期待,各大游戲展上動輒形成排隊熱潮;當南京云錦展品驚艷亮相巴黎盧浮宮,藝術作品收獲總統夫人芳心;當漢服快閃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憑借獨特的美學和精良的品質,中國文創正以一場“反向輸出”,悄然改變人們對于中國制造“便宜”“地攤貨”“國外品牌代工”的印象。
這場“出海”的背后,是中國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的重新發現與自信表達。曾經,我們的文化符號需要經由西方視角解讀才能被世界接受;今天,年輕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創業者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將東方美學直接傳遞給全球消費者。以《黑神話》《哪吒》為代表的中國游戲、電影,以原汁原味的中式美學吸引受眾,在海外市場受到追捧;景德鎮的瓷器不必再貼上“東方CHINA”的標簽去迎合想象,而是以細膩的釉色和創新的器型自然贏得青睞,連續三年出口保持120%增速。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傳統文化IP日益從亞文化圈層走向主流視野,這種文化認同印證了中國文化自信的增強:我們不必再刻意模仿誰,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
對于國外受眾而言,如今的中國文創將陌生的文化符號轉化為了日常可觸摸、可體驗的當代創意。餐桌上的景德鎮瓷碗,紋樣精致得像是藝術品;融合中國傳統水墨畫元素的絲巾、以古法燒制的非遺茶具、汲取中式園林靈感的香薰,成為國際友人來華返程時稱意的伴手禮;外國時尚博主曬出的穿搭里,改良漢元素的服裝成為搭配亮點;甚至連紙制品都講究中國元素的設計,紙巾、紙杯、紙盤、紙吸管等印上十二生肖或青花瓷的圖案,讓人拆包裝時多了幾分儀式感。通過生活化表達,東方韻味褪去了神秘的“他者”色彩,以更親切、更具共鳴的方式浸潤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股文化輸出熱潮的推動力,來自大IP和知名品牌,也來自無數小微企業和草根創業者的參與,不靠低價,靠的是對潮流敏銳的把握和近乎實時的供應效率,實現了“讓世界同步中國創意”。在江蘇東海縣,“傳統技藝+智能制造+直播帶貨”的模式,讓每天35萬件水晶制品從這座小縣城運往全世界。在浙江義烏,獨立設計師利用3D打印工坊快速實現創意商品小批量生產,配套跨境電商直達海外消費者的家門口。更有一個個手作達人,自己畫圖、搞模具制作壓花手機殼、篆刻印章、纏花發飾等創意小物,通過垂直細分的小眾電商平臺遠銷海外。TikTok、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更是讓中國文創的傳播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一條爆款視頻,一款產品就可能在一夜之間風靡全球。在中國文創的“出海”浪潮中,高效的供應鏈體系、驚人的產業響應能力,改變了傳統文創產品從創意到市場的漫長周期,創造出獨有的“中國速度”競爭力。
當然,中國文創的“出海”之路仍面臨挑戰。如何讓海外消費者更好地理解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時適應不同市場的需求?這些問題還需行業持續探索。但可以肯定,這場“走出去”的浪潮才剛剛開始。當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中國創意讓全球消費者眼前一亮,我們終將見證更加豐富多元的全球文化圖景。
(吳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