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里上思政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近年來,常州市不斷探索“大思政課”建設新路徑,將課堂從教室延伸至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場所,打造“沉浸式”“互動型”思政教學新樣態,讓文物開口“講故事”,讓思想潤物無聲地走進學生心中。
如今,在常州,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正在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展陳中理解文化根脈、感悟時代精神,樹立理想信念,點亮人生方向。
一件文物,一堂思政課:校園博物館成新陣地
在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一座“延陵春秋歷史博物館”靜靜坐落校園。這里不僅收藏了淹城出土的獨木舟等300多件珍貴文物,更是學生們常態化開展思政學習的“第二課堂”。
該校將館藏開發為五門校本課程,如《春秋文物鑒賞》《家書傳情》《常武歷史名人尋蹤》等,讓學生在鑒賞中識史明理,在追尋中堅定信仰。
“我們不是簡單地把思政課搬進博物館,而是讓博物館真正參與到學生的精神成長中。”學校負責人介紹,在課程中,學生不僅要學習文物背后的歷史知識,還會通過講解、創作、演繹等形式參與其中,提升文化認同與使命感。
這種教學方式,既打破了學科壁壘,又為學生帶來沉浸式學習體驗,實現“思政有溫度、課堂有深度”的育人目標。
跨學科融合:不止“道德與法治”課的專屬
在常州市三井實驗小學,“博物館里的思政課”早已不是道德與法治課的“專利”,而是語文、科學、美術等多門課程共建共享的成果。
學校與常州博物館、市教科院等聯手,打造了“主題鏈式課程+實踐體驗”的課程體系。孩子們走進抗戰紀念館、科學技術館、新四軍紀念館等,通過實地參觀、專題閱讀、展板設計、口述采訪等形式,多角度感受歷史與信仰。
“我們要讓每一次參觀都不是‘打卡’,而是真正進入角色、進入情境。”該校耿吉倩老師說。
近年來,學校還多次參與全省“博物館課程”示范展示,學生以“小小講解員”的身份,傳播歷史文化的種子。2024年,學校的“館校協同育人”項目獲評全省基礎教育優秀創新案例。
在常州市第五中學,學生更以課題研究者的身份,調研提出《關于深化館校合作,打造特色博物館課程》的方案,榮獲共青團中央表彰,成為“學生參與課程建設”的生動樣本。
常州博物館黨支部書記施建剛表示:“學生們在博物館里不只是看看展品,通過館校合作,讓他們能聽懂背后的故事,把這些故事變成自己的收獲,讓歷史真正‘走進’課堂。”
常州博物館副館長路亞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今常州博物館和學校等單位的合作已經從1.0版本的“育課”、2.0版本的“育項目”升級到3.0版本的“育人”。“以我們和三井小學的合作為例,絕不是簡單的博物館提供場地或者展品,而是真正將課程放進博物館里,用好博物館的各項資源。”他坦言,如今井小學生能夠按照計劃以班級為單位走進博物館,開展教學活動,而不是簡單的“打卡游”、“貼標簽”。“參與項目的老師也能夠長時間浸潤在博物館里,和館里的工作人員共同開發、打磨課程。”
走出展館,走入社會:知行合一浸潤成長
在星河實驗小學,“聽、說、讀、寫”四維融合的學習評價體系,讓“博物館里的思政課”不止于參觀,更強調行動與反饋。
孩子們曾在常州市民俗博物館體驗傳統紡織工藝,又在科技館圍繞“科技報國”設計展覽。圍繞“和平主題”,他們在抗戰紀念館旁展開宣講,倡導文明社區建設。
課程還邀請場館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備、共授課程,打造“館校共同體”。“孩子回家后滔滔不絕地講博物館故事,比課本更有感染力。”一位家長表示。
正是這樣一系列接地氣、潤心田、有溫度的課程設計,讓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了“見人、見物、見精神”。
從課程創新到系統建設:思政課的常州表達
不僅是個別學校的嘗試,常州正系統推進“館校協同”工程,構建全市思政教育一體化新格局。
從常州大學發起“百校百館聯盟”,到覓渡橋小學打造“重走秋白路”研學品牌;從教科院附屬初中“江南燕”北上研學,到各級各類學校與地方文化場館的深度聯動,“思政課”已不再是一節獨立的課程,而是一種貫穿校園文化、社會參與、家庭支持的教育生態。
“我們希望讓思政課活起來、動起來,讓價值引導自然生長。”相關負責人介紹,常州將持續推進“展陳進校園”“流動博物館”“文化講師進課堂”等新機制,建設覆蓋城鄉、貫通學段、連接現實的“大思政”體系。
思政教育不只是灌輸知識,更是喚醒內心、點亮精神。常州“博物館里的思政課”探索,正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把理想信念的種子播進每一個孩子的心田。
在一件件文物里,在一次次參觀中,在一聲聲講解后,學生們不僅看見了歷史,也看見了更廣闊的未來。這場立體多維的“課程革命”,正以文養德、以史育人,讓思政課更有深度、更具溫度,也更能抵達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