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在2025年首季農業農村經濟數據發布會上,夏糧長勢喜人、春播穩步推進、農產品供給充裕的捷報,勾勒出中國農業穩中向好的發展圖景。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從傳統耕作到智慧農業,這場春天的農業交響曲,奏響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強音。
穩面積強根基,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數據見證擔當:17.9億畝糧食意向種植面積彰顯“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戰略定力,9.6億畝春播面積夯實全年豐收基礎。在江淮平原,無人機飛防織就小麥防護網;在東北黑土地,大馬力農機深耕出整齊的壟溝;在西南丘陵,套種技術讓“巴掌田”變成“聚寶盆”。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最低收購價穩預期,完全成本保險解后憂,種糧補貼添動力,這些制度設計如春雨潤物,讓億萬農戶吃下“定心丸”。正如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潘文博所言:“面積穩則底氣足”,這場與春天的約定,正轉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厚重底氣。
科技賦能提質效,激活現代農業新動能。當北斗導航系統指引農機精準播種,當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墑情變化,傳統農業正經歷數字蝶變。數據顯示,全國設施農業更新工程啟動后,老舊溫室大棚改造率提升30%,智慧牧場奶牛單產提高15%。在山東壽光,智能溫控系統讓蔬菜產量倍增;在內蒙古草原,電子耳標實現牛羊全程溯源;在南海之濱,深遠海養殖平臺開拓“藍色糧倉”。這場由“四良融合”驅動的生產力革命,讓“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演進,單產提升行動創造的不僅是產量新高,更是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市場調控織密網,構建民生保障安全閥。面對全球農產品市場波動,中國“菜籃子”工程展現出強大韌性。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年減負超百億元,產銷對接平臺日均撮合交易萬噸級,2400多個縣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全覆蓋。當長三角市民品嘗到云南直供的時令鮮蔬,當粵港澳大灣區選購內蒙古冷鏈羊肉,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經脈已然打通。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的十年展望報告揭示,隨著消費升級與供給提質同頻共振,中國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跨越,這背后是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精準協同。
質量安全筑防線,書寫綠色發展新答卷。98.3%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不僅是個數字刻度,更是對“舌尖安全”的莊嚴承諾。在江蘇句容,綠色防控技術讓農藥使用量下降40%;在陜西洛川,蘋果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帶動出口增長25%;在海南文昌,水產品電子合格證實現“一碼溯源”。從“產出來”到“管出來”,質量興農戰略貫穿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標準管控、智慧監管的三重保障,讓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裝得更滿、提得更穩。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這一重要節點,中國農業的春天故事格外動人。當春耕的鐵牛喚醒沉睡的土地,當無人機的軌跡劃過希望的田野,當物聯網的數據鏈連接城鄉,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這畫卷里,有“汗滴禾下土”的辛勤耕耘,有“敢為天下先”的科技突破,更有“萬家憂樂在心頭”的民生情懷。春華秋實,歲物豐成,新時代的“三農”工作者正以奮斗為筆,在希望的田野上續寫鄉村振興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