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與文化“約會”的一天是什么樣?
夏日微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一艘揚帆的船,跟著小伙伴打卡游覽,感受大運河文化魅力。
吃完午飯,去劇院享受一場獨具地域風采的原創“蘇”劇,看完別急著離開,文創周邊、演后活動,讓你過足文藝癮。
夜幕降臨,搬個小凳,捧個西瓜,家門口的電影之夜正在進行……
美好的“蘇式”生活被文化浸潤、被文藝充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展,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作出戰略部署,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十四五”期間,江蘇文化體制改革不斷縱深推進,文化“軟實力”不斷成為江蘇“強實力”,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新動力。
“人戲俱豐”,向改革創新要活力
“沒想到這淮劇這么有意思”“家人們啥時候約著二刷呀!”最近,漣水縣淮劇團可沒閑著,他們帶著新創的大型現代淮劇《村里有個管得寬》來到省級舞臺,為觀眾帶來一場生動的鄉村故事。
從“村官三部曲”到“黨員三部曲”,十多年來,來自蘇北的縣級劇團——漣水縣淮劇團,不斷“突圍”,拿出了一部部接地氣的好作品,創造出蜚聲全國的淮劇“漣水現象”。
如今,漣水縣淮劇團“人戲俱豐”,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淮劇‘漣水現象’是靠改革煉成的。”漣水縣文化藝術中心主任翟永軍一語道破。
△ 《村里有個管得寬》劇照
近些年來,淮安市針對基層文藝院團的發展困局,從體制機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撐、績效考核等多個方面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漣水整合縣淮劇團和縣文化活動中心資源,成立漣水縣文化藝術中心,核定編制30個、員額指標15個,讓演職人員心無旁騖搞創作。縣里還在專業中職藝校定向培養20名學員,為淮劇人才培養注入新的動力。
“院團改革,我們重在打破機制。”翟永軍表示,“村官三部曲”伊始,團里就采用“劇組制”運作模式,以劇目創作需要為第一原則,團內不論資排輩,唯戲是用。劇團打破體制、劇種、區域壁壘,變“以人養戲”為“以戲用人”。團里缺編劇,就聘請社會自由劇作者袁連成擔任編劇;團里缺年輕演員,就請來上海淮劇團邢娜飾演女一號,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戲“豎起來”。
漣水縣淮劇團通過大刀闊斧、精準有效的改革,走出了生存維艱,實現了鳳凰涅槃。
在江蘇,還有更多的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走出了自己的新發展之路。金壇華羅庚藝術團(江蘇省兒童藝術劇院),針對自身實際而創新實施精細化的院團管理,打破原有的編制性質,實行了劇組聘用制;鹽城建湖縣將濕地與淮雜深度融合,引導國有文藝院團在文旅融合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做足“旅游+非遺”“旅游+演藝”文章……
這陣文藝之風,以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與創新表達,吹到了百姓們的“家門口”。
△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
“文化長河”,奔騰不息的發展密碼
如果你來江蘇,可以解鎖N種不同的“水韻”生活。
鎮江西津渡,“一眼千年”的歷史遺跡,吸引了眾多游客拍照打卡,勾起探尋古渡文化的好奇心;蘇州平江路,外地游客和當地居民一起聽評彈、賞昆曲,體驗桃花塢木刻年畫制作,品味碧螺春、蘇邦菜與網紅咖啡的舌尖碰撞。
△ 蘇州平江路
在江蘇,無論是公園、博物館,還是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許多“頂流”打卡點都是長江、大運河孕育的,既“蘇式”又City。大江大河的水韻,成為文旅“出圈”背后的流量之源。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
△ 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
江河交匯,滋潤著錦繡大地。作為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江蘇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統籌推進兩大國家文化公園一體化建設,形成了在全國具有示范效應的“江蘇樣板”。
《江蘇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到,要加強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名城名鎮保護修復、運河航運轉型提升和岸線空間資源優化,打造先導段、示范段和樣板段。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建設四類主題功能區,建成一批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和運河文化空間,豐富文化傳承、教育傳播、服務體驗等功能,搭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
文旅融合,賦能發展。江蘇“千年運河”文旅品牌的培育將推動沿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辦好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舉辦文化展示、特色節慶活動,實施工業遺存活化利用工程,打造世界遺產研學游、漕運鹽運文化觀光游、水運水利工程科普游、古城古鎮記憶游等10條文旅線路。
這條“文化長河”,正奔騰不息著散發迷人光彩。
△ “紅色代辦”(劉冰)
“一馬當先”,塑造精神文明新風貌
來過徐州賈汪馬莊村的人,感觸最深的應該就是這里的村民精神氣十足。入夏以來,賈汪草根秀“百姓大舞臺、有才你就來”納涼晚會、暑托班培訓、露天電影……各類豐富的文娛活動,讓村民們的日與夜有溫度、有文明,更有煙火氣。
在馬莊,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村民的修養,更激發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今年4月,馬莊村在真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試點“紅色代辦”工作;去年3月,馬莊村建起了“百姓積分超市”……這些創新實踐進一步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老百姓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徐州市賈汪區文明辦提供)
馬莊村7組村民、“十必聯”志愿者張理想是村里出了名的“積分達人”,每次談到村里的“積分制”,他都贊不絕口:“老百姓既能參加娛樂、文化活動,還能得到經濟實惠,真好。”
馬莊村的實踐,是江蘇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鮮活案例和精彩縮影。
2023年數據顯示,江蘇已建成95個縣(市、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個功能區(開發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274個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0897個行政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中心(所、站)三級全面覆蓋,創新開展“點亮星夜”文明實踐“夜模式”活動,發揮了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作用。
人無精神則不立。“社會文明程度高”是“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要內容,精神文明建設是文化強省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也成為改革創新路上的精神動力。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宋經緯/文 閆琳琳/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