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上海等地,部分企業財務人員未在封控實施前取出企業網銀U盾隨身攜帶,造成“人盾分離”,導致企業無法順利發工資、償還貸款、繳納稅費、支付款項等。
作為銀行識別客戶身份的重要介質和手段,U盾在企業網銀使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沒有U盾的確影響業務正常辦理。在此之前,“人盾分離”現象偶有發生。而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盾分離”問題更加突出。“人盾分離”導致了企業無法正常發放員工工資,影響了員工正常生活;延緩了企業繳納稅費、支付供應商貨款等,進而可能加大企業甚至產業鏈現金流壓力,不利于企業復工復產。
針對這一問題,金融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積極引導銀行改進服務,尋求新的解決辦法。如上海銀保監局發出《關于堅持人民至上 做好金融支持抗疫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要求銀行針對疫情防控等具體情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改進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北京市銀行業協會倡議會員單位完善線上辦理渠道,制定特殊情況應對預案,向企業告知特殊情況下業務辦理方式,以支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目前,多數銀行針對“人盾分離”問題采取了多方面的解決措施,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滿足企業合理的資金使用需求。一是通過視頻方式核實客戶身份和代發意愿真實性,使用指定郵箱傳遞加密電子數據等材料,為客戶臨時開通應急柜面代發渠道,滿足其緊急代發工資等需求;二是開辟專門通道,企業可通過門戶網站下載密鑰和線上傳遞文件等方式,自行辦理或委托銀行辦理相關業務,解決代發工資等實際問題。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部分銀行還通過U盾自助展期、線下緊急支付等方式滿足企業基本支付需求。應該說,多數銀行本著“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原則,優化調整特殊業務辦理制度和流程,在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滿足了客戶需求,“人盾分離”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不過,“人盾分離”現象給銀行帶來三個層面的考驗。一是考驗銀行應急處理能力。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極大考驗著銀行應急能力。銀行應加強重大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建設,從戰略、技術、人員等方面做好準備。二是考驗銀行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目前個人網銀和手機銀行的U盾,已基本被人臉識別等其他驗證方式取代。銀行應以此為契機,加快引入移動端數字證書解決方案,以云證書的形式代替U盾等物理介質,廣泛應用于電子銀行業務,徹底解決“人盾分離”問題。三是考驗銀行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銀行是金融服務業,“人盾分離”雖是疫情期間發生的具體問題,但對其解決反映出銀行是否真正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銀行應積極培育先進的服務文化,使服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動服務渠道協同發展和資源整合,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為客戶提供更好服務。
以更長遠的視角看,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正改變公眾觀念和行為。由此催生的“非接觸銀行”服務理念和需求,不會隨著疫情平復而消失,反而可能進一步深化。這對銀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銀行應從戰略上重視“非接觸銀行”服務,及時修訂完善與“非接觸”沖突的內部制度,構建符合自身稟賦能力的“非接觸”服務體系,打造“非接觸”服務品牌形象,提高服務能力,提升客戶體驗。“非接觸銀行”服務關鍵在于銀行數字化能力。銀行要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加快數字化轉型,強化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客戶體驗為目標,加強線上線下渠道的協同與融合。
各級政府尤其是金融管理部門應完善金融基礎設施,適時修改完善監管規則和要求,開展“遠程開戶”試點工作,為“非接觸銀行”服務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持。金融管理部門還應加強與法院、公安等部門協同,進一步明確電子單證、電子影像、電子簽章、電子數據的合規性、合法性,擴大應用范圍,推動構建可信的“非接觸銀行”發展環境。同時,堅持與時俱進理念,對監管檢查、反洗錢等要求紙質材料“留痕”等制度,進行相應調整。監管部門應轉變觀念,充分借助監管科技,加強和改進對“非接觸銀行”服務的監管,確保“非接觸銀行”新模式行穩致遠。
(作者董希淼 系秦農銀行首席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 熱點
- 2022-05-28 14:18:35
- 熱點
- 2022-05-28 14:15:35
- 熱點
- 2022-05-28 14:13:56
- 熱點
- 2022-05-28 14: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