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泰州市姜堰區淤溪鎮藍天白云、風景如畫,一棵棵行道樹挺直腰板,一座座樓房錯落有致,一塊塊田地阡陌交錯,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6月29日上午,姜堰區淤溪鎮靳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曦查看村莊保潔工作后,就來到困難老黨員梁存珍 家中,送上慰問品慰問金,并聽取“康養靳潭”的建設意見。
在姜堰區,越來越多像羅曦一樣的年輕黨員,逐步認識到投身鄉村振興的人生價值,不斷涌入基層,扎根基層。
接力使命擔當,爭做凝聚群眾的“帶頭人”
今年31歲的羅曦,他的父親也是干了幾十年農村工作老黨員,他說:“父親皮膚雖然曬黑了,但為群眾服務的心是紅的,收獲成果五彩斑斕,農村工作充滿挑戰,我也要走這條路”。2018年3月,他毅然放棄某局機關工作,來到靳潭村當了一名見習村官。
羅曦到村后,把床鋪搭在了辦公室,撲下身子,一步一個腳印,3年時間,從村委會主任助理干到了黨總支副書記,從“小馬駒”變為“千里馬”,2021年1月,他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后,與第一書記沈向明攜手一起,聚焦“紅色靳家潭”黨建品牌,亮出初心,凝聚人心,“無中生有”抓復墾,把“沉睡”資源變成“香餑餑”,打造千畝大米優質基地、304花卉果蔬生產采摘觀光基地,成立鮑老湖果蔬專業合作社,同時,還把紅色資源、法治文化融入到村莊風貌提升及規劃當中,建成了鄉賢館、議事室和法治公園。
“龍溪一曲抱村流,兩岸人家事事悠”,如今,擁有400多年歷史的靳潭村被評為江蘇省傳統村落。今年,該村預計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90萬元,實現了“古村落”與“新農村”的幸福接力。
篤定實干苦干,爭做引領群眾的“追夢人”
2021年7月入黨的王漢翔,是白米鎮和平村90后返鄉創業青年。黝黑的臉上寫滿了很多成熟:“我回鄉就是要給父老鄉親踩出一條‘種田’新路子”。
今年31歲的王漢翔,創業已經進入了第6個年頭。2016年,王漢翔成立泰州市漢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當起了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至今,承包土地約800畝。6年來,他前后投資約400萬元,經營稻麥種植、草莓園、綜合共養、互聯網共青農場等,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約90人就業。
在他的帶領幫助下,本村青年王漢卿在梁徐街道流轉了1000畝地,現在農忙季節,他們跨地區聘請農機手精準作業,輕松管理,每年每畝的純收入達到400元。王漢翔的創業項目先后榮獲“江蘇省創青春大賽二等獎”、“泰州市蜂鳥大賽一等獎”。
比王漢翔扎根田野更長的姜堰區河橫村漢土家庭農場總經理孫飛,今年35歲,2010年5月入黨,發展生態立體農業10年,他先后申請注冊了“漢土”牌大米商標、稻田生態養魚方法專利,面對周邊農民紛紛要求將稻田生態立體模式傳授給他們的意愿,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帶領大家共同創業致富。2014年,孫飛牽頭成立了泰州市慶榮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社員158人,流轉本地及周邊村鎮土地1130多畝,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156人就業。
近年,為順應農村集體土地規模化經營,他又成立了泰州漢土植保專業合作社,為100多戶農場主解決了農作物病害防治的后顧之憂。現在,他還繼續流轉土地,用于獼猴桃、水蜜桃等特色水果種植,探索農業休閑觀光、農事采摘體驗等創業新門道,進一步拓展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爭當引領群眾的“追夢人”。
永葆為民情懷,爭做服務群眾的“智能人”
在鄉村振興政策帶動下,互聯網及科技企業不斷向鄉村下沉,推廣電商等智能產業,推進農村數字化服務勢在必行。
今年35歲的李輝,2014年5月入黨,現任溱潼鎮城北社區黨總支副書記,2015年,他成立泰州市溱湖八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當時的想法就是把村民們帶上“網路”,推廣新銷售模式。
李輝說:“我會賺錢,會做企業,可是村民的生活條件并不是太好,我讓他們從上網銷售開始,都好起來!”面對村里30、40歲左右的青年人或者婦女,為教會他們用好淘寶、京東購物平臺,李輝申請注冊了“姜堰區青年微商協會”,也是泰州市第一個微商協會,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指導了村民微商創業86人,教會村民使用微信購物、繳費113人,幫助他們銷售溱湖籪蟹、手工粽子、手工桌椅各類農產品達283萬元。
李輝的微商項目所在村獲得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村、江蘇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等榮譽,他本人榮獲2019年江蘇省“創青春”青年創業創新大賽農村電商組三等獎、2021年泰州市“最美青年農民”等榮譽。
去年,李輝注冊了三家企業賬號和兩家抖音店鋪,帶動了年輕抖音創業者8名、村民22名,今年上半年,通過抖音銷售鮮活龍蝦,銷售額達300萬元。預計今年下半年,他們銷售溱湖籪蟹、溱湖八鮮可達2000萬元。
今年初,姜堰區全面啟動“112233”工程,點燃加速鄉村振興強力引擎,為廣大年輕黨員提供了奮斗主陣地。據姜堰區委組織部門統計,截止2021年底,全區農村黨員12515人,其中35歲以下的1761人,有1000多名年輕黨員參與、助力鄉村振興,全區264個行政村(社區)兩委成員總數中,35歲以下的有917人,更多年輕黨員成為鄉村振興的人才“源田”和技術“富礦”,他們扎根廣袤的三水大地,為鄉村振興奉獻青春、綻放芳華。
(編輯 蔣文嘉)
- 熱點
- 2022-06-30 22:08:30
- 熱點
- 2022-06-30 22:07:36
- 熱點
- 2022-06-30 22:07:18
- 熱點
- 2022-06-30 22: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