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農產品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面對新冠疫情肆虐、自然災害頻發的嚴峻形勢,常州市天寧區積極推進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把農產品穩產增效作為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全面出擊,全力以赴守住農業生命線、穩住農業基本盤、筑牢農業壓艙石。
突出規劃引領加強對接合作
編制鄭陸鎮現代農業總體規劃、天寧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規劃、天寧區“菜籃子”綠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設規劃(2021-2025年)和天寧區灘涂養殖規劃,劃定水稻生產功能區面積1.5萬畝、小麥0.7萬畝,保障全區綠色蔬菜保供基地穩定在3000畝、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1萬畝。
全面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大院大所的對接合作,成立南農大張紹齡專家工作室,率先制定了翠冠梨種植技術標準,徹底解決以前靠經驗種植的做法,推動了全區翠冠梨種植水平和銷售價格的持續攀升,本地梨農畝均利潤突破1萬元。在此基礎上,先后編制黃天蕩清水蟹、焦溪翠冠梨、焦溪二花臉豬、優質水稻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4項,在全區全面推廣應用,標準入戶率達100%。近幾年以來,全區翠冠梨實現總產值5.23億元,葡萄總產值突破2億元;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8600畝,全區規模化糧食種植面積突破3600畝,全區糧食總產量突破5.1萬噸,以南粳5055、南粳46為主的優質高效水稻品種和以“揚麥系列”為主的中、弱筋小麥品種實現百分百覆蓋,小麥畝產達315公斤,水稻畝產620公斤,糧食單產位列全市前列。
注重綠色發展,推進示范打造
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快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技術,綜合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秸稈還田等措施,全區建成省級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1個、市級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1個,完成耕地輪作休耕面積0.56萬畝,化肥用量較2015年削減28.79%,農藥使用零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突破97%,稻麥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全區種植業綠色農產品覆蓋面積累計達15830畝,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66%,水產健康養殖比重達65%以上,8家規模養殖場生態養殖實現全覆蓋。
打造示范平臺,針對天寧農業產業碎片化、分散化的弊端,以鄭陸農場為核心,啟動觀光工廠等產業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種業資源培育從農業傳統模式轉變為農業核心和鄉村振興的復合模式,打造以優質品種為核心、國家地理標志為依托、農業科技為主導、農業休閑旅游為方向的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示范園區,先后建成外環路、冷庫以及新品梨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引進夏露等8個新品種梨35畝。打造標準園區,重點推進標準化載體建設,累計改造池塘生態化1300多畝,建成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5家、林果綠色防控標準園1家、市級現代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5家。打造龍頭企業,發展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核心的農業龍頭企業,2015年以來,累計培育省級龍頭企業2家、區級龍頭企業4家,累計年銷售額突破9.8億元,銷售額年均增長率突破17%。打造線上平臺,全力構筑“互聯網+農業”,近幾年以“園外園”“丹丹梨”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農產品電商累計銷售額突破10億元,年均增長率突破20%,成為全區農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強化政策扶持,健全監管體系
出臺天寧區《鄉村振興扶持政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實施意見》等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優質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品牌發展、糧食生產、生態農業等重點工作。
全面推進種業振興戰略,將“二花臉豬”遺傳資源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完善和加強“二花臉豬”種質資源保護,穩步提升二花臉豬純種繁育能力和復壯生產水平,對現有規模養殖場實行全封閉管理,持續實施“五統一”生物安全防控管理模式;在建成2個二花臉種豬備份場的基礎上,委托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工作站加強技術指導、血統培育和品種認定,建立起全國唯一的二花臉豬種質資源基因庫,租住開展6個血統12頭種公豬的培育工作。至2021年底,全區存欄“二花臉豬”6017頭(二花臉種公豬存欄達29頭,能繁母豬存欄0.05萬頭)、出欄7806頭,總體保持穩定、小幅攀升,年度收益4000萬元。建立健全涵蓋生產、經營、銷售等環節的農產品全鏈條質監管體系;構建農業生產主體信用常態化監管機制,先后認定A級信用等級單位11家,有效規范、引導農業生產行業有序發展。
“焦溪二花臉”“黃天蕩清水蟹”“焦溪翠冠梨”創成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產品),累計引進特色新品種果蔬25個,全區特色農產品豐富度進一步提升。
(編輯 蔣文嘉)
- 熱點
- 2022-06-30 22:15:23
- 熱點
- 2022-06-30 22:13:40
- 熱點
- 2022-06-30 22:13:09
- 熱點
- 2022-06-30 22: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