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持續改善農村居民居住條件,2022年累計完成農房改善5201戶,完成量占省定任務數的148.6%,農房的改善讓“居者優其屋”成為幸福實景。未來五年,該市還計劃改善農村老舊農房20000戶以上,將高質量、高標準抓好農房建設,努力繪就生態宜居的新時代農村畫卷。
緊盯一個“實”字,破解農民群眾“建房難”
“我們家是老房子,墻上裂了幾條縫,生怕倒了。現在修好了里里外外都亮堂了,住著也放心。”興化市竹泓鎮北張舍村的老沈激動地說道。
老沈是北張舍村的殘疾人,一戶多殘,家庭成員均無勞動能力。眼看著自家房屋破損嚴重,安全隱患明顯,老沈是有心無力。去年,當得知興化市出臺了農房改善政策后,老沈委托村委會聯系施工隊實施房屋修繕加固工程,不僅對屋面進行修理,內部也簡裝了吊頂、改造了老舊電路,讓原本破舊的房屋煥然一新。住上新房后,老沈一家很是開心,直夸黨的政策好!
為推動農房改善,興化市出臺了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工作意見,優化農房建設審批流程,加強農房施工管理,構建鄉村建設工匠庫、本地設計師庫、建筑企業信息庫和農房設計圖集“三庫一圖”工作體系,指導專業力量參與農房設計、建設施工,引導農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建筑企業承建,提高農房建設質量,同時優化資金申請、撥付、使用流程,編制農房改善項目庫,清單化推動農房改善工作,節點化落實補助資金。
針對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危房,興化市全部落實財政資金獎補用于修繕加固和新建翻建,統一對該類危房進行維修前后的安全鑒定,為農房安全按上“雙保險”,保障農戶權益和住房安全。未來五年專項行動期間,興化市將重點關注農村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農村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四類家庭的危房改造,實現動態清零,保障農房安全,讓村莊發展更有活力。
瞄準一個“優”字,把好農村建房“風貌關”
高聳氣派的仿古門樓,碧玉般的文化石鑲嵌外墻,精致美觀的小花壇……興化市海南鎮許唐村南大街的一棟農房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參觀嘉賓。
誰也沒想到該農房原是建設于80年代前的低矮的“丁頭府”老舊農房,不足50平方米,勉強能遮風避雨,由村民陳國華85歲的老母親獨自居住,符合改造改善的規定。于是村干部聯系了陳國華,讓他從《興化市農房設計與施工通用圖集》中選擇了小戶型平房圖紙,在興化市農房改善工作專班的指導下成功改建,并于2022年10月上旬搬遷入住。
“室內布局合理、設計溫馨,前有庭院、動靜分離,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有效過渡,跑幾級腳梯就到陽光無擋的大街,真是太愜意了!”陳國華的妻子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占地小,建筑精致,容量大、功能全,具有鮮明的里下河地區水鄉農房風貌,村莊肌理保留完整、通行便捷、環境整潔有序,是農村住房條件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發展的方向。”據興化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興化市編制形成了具有里下河水鄉鮮明特色和文化傳承的《興化市農房設計與施工通用圖集》,供農戶免費選用,圍繞“完善住房功能、改善居住條件、提升村容村貌”三個關鍵點,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和農民集中居住區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布局、高品位設計、高質量建設。同時強化項目建設質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引導群眾參與房屋質量和安全監督,切實把農房改善民生工程建成放心工程、良心工程。
聚焦一個“新”字,有效化解項目“落地難”
2月初,中堡鎮陸家甸村安居小區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安居小區占地10畝,首期建設小洋房28棟,將于12月建成交房。
在單個農房改造改善的同時,興化市著力推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項目主要結合土地增減掛鉤復墾工作、洼地治理水利項目以及高速公路交通設施異地安置項目推進。目前,興化市在建擬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項目48個。其中,建成入住的5個、正在實施的項目有11個,完成規劃選址辦理立項手續的4個、啟動方案論證納入建設計劃的28個。沈倫鎮崇祿村、中堡鎮陸家甸村2個村的農民集中居住區項目入選江蘇省高品質農房改善示范項目。大營鎮大營村(親水灣)、中堡鎮東蕩莊村(大元舍)、昌榮鎮唐子村(木塔)、戴窯鎮鋸家村(一期)、陳堡鎮蔣莊村(蔣南小區)農民集中居住區項目已經竣工交付,208戶農戶喜遷新居。
“泥土瓦換上了琉璃瓦,爛木門窗換上了鋁合金門窗,水泥墻涂上了白墻漆,濕潮的地面鋪上了光亮的地面磚,真是托共產黨的福啊!”海南鎮南蔣村村民、82歲的黃天友感激連連。
下一步,興化市將堅持“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結合,“立足當前”和“謀劃長遠”相結合,統籌兼顧整治力度、建設深度、推進速度和財力承受度,用好用足農房改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土地復墾、淮河流域洼地治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省市獎補資金,指導鎮村開展“聯建聯創”,做到資源要素集聚、政策項目落地,有意愿改善的農戶應改善盡改善,探索形成新一輪農房改善“興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