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農諺云:“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雨水節氣過后,正是春耕春播的好時機。江蘇徐州銅山區小麥返青長勢喜人,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農技指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新宋村,大型翻耕機在田間作業;湖南雙峰縣許多種糧大戶組織工人和技術人員翻耕育秧田、檢修農機、儲備農資……放眼廣袤田疇,農民身影忙碌,農機隆隆作響,一幅人勤春來早的畫卷鋪展開來,各地區各部門壓實責任、搶抓農時,多措并舉抓春耕備耕,全力打贏全年糧食生產第一仗。
糧食安全始終是“國之大者”,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必須牢牢守住的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2022年,中國全年糧食總產量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這是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八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也是連續十九年獲得豐收。奮進新征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聚焦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緊抓農時,壓茬推進春耕春播,為完成全年糧食穩產保供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對于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有著重要意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播糧食產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產量占主要口糧的近四成。令人振奮的是,我國冬小麥、冬油菜種植面積穩步增長,冬小麥在田面積3.3億畝以上,長勢好于上年;冬油菜1.1億畝以上,長勢整體正常。北方冬麥區2月下旬開始陸續返青,冬油菜處于蕾薹期,華南早稻陸續開始浸種育秧,近期中東部兩次大范圍降水,有效補充了土壤墑情和庫塘蓄水,利于春管春耕。雨水節氣至,春耕正當時,層層壓實責任,抓實抓細春季農業生產各項工作,為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打牢基礎,全力保持糧食穩產增產好勢頭。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重點是“兩穩兩擴兩提”,即穩面積、穩產量,擴大豆、擴油料,提單產、提自給率。其中,面積穩,產量就穩,糧食安全就有保障。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守牢耕地紅線、改善耕地質量是關鍵。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進一步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健全完善農資保供工作機制,抓緊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共繪“萬里遍春耕”的火熱場景。
科技創新是糧食持續穩定增產的根本途徑。隨著無人機、物聯網、自動化等農業“黑科技”加快進入田間,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堅持“藏糧于技”,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產能大有可為,也必須大有作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必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加快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良種、良法、良機與良田有機結合,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貫通育秧、耕種、管理、收割、烘干等各個環節,讓田間地頭激蕩科技力量,為糧食生產“再增收”、農民挑上“金扁擔”提供重要保障。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不僅要“產得出”“供得上”,也要“提質量”“供得優”。在“十九連豐”的背后,是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有力支撐。目前,湖北加快建設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安排80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江蘇創建糧食示范片600個、大豆油料示范片100個,集成推廣優良品種、增產技術,熟化完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我國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已累計超6萬個,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面積達到11.3億畝。向著更高目標邁進,充盈“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以“三品一標”為抓手,推動供給更多綠色、有機、名特優新產品。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在萬象“耕”新的好時節,抓好春耕春播各項工作,田間地頭“人勤春早”的忙碌身影,定能轉化為“麥穗飄香”的豐收圖景。(艾佩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