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在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鎮劉老莊村香園農莊薄殼山核桃林果生產示范基地內,打藥運輸車在田間來回穿梭,清除越冬蟲,為促進果樹生長做足準備。“我們基地2400畝的碧根果園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采運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0%。有了這些農業‘鐵馬’的助力,不僅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種植效率,也為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劉老莊村香園農莊負責人朱海兵告訴記者。
沒有特色農業機械化就沒有特色產業的規模化現代化。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淮安正以推進特色農機化為抓手,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特色農機新技術新機具,著力推進可學、可看、可復制的特色農機化示范點(基地)建設,全市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跑出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加速度”。
一業一機
提供特色農機產業技術支持
淮陰區淮安噠噠牧業有限公司的現代化雞舍整潔明亮。雞舍內,排列有序的四層雞籠緊湊地挨在一起,蛋雞在自動喂料機的投喂下有序進食,一顆顆剛產出的雞蛋隨著自動傳送帶運輸到末端。“這些新鮮出爐的雞蛋將配送到我市及周邊地區的各大超市、農貿市場等地。”淮安噠噠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方達說,自動清糞機、自動撿蛋機、自動消毒、自動飲水等現代化設備的使用,不但提高了蛋雞的生產效率,減輕飼養員工作強度,還通過全封閉飼養的方式來阻隔外界的病毒,減少蛋雞生病的概率。
“我們成立淮陰區特色農機化技術專家組,做好特色農機化發展的技術支撐保障。制定完成蔬菜、薄殼山核桃、蛋雞等特色產業‘一業一機’機械化作業技術指導方案,并以蛋雞為研究對象,形成淮陰區農機化(蛋雞養殖)‘四分’研究報告。””淮陰區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科負責人湯布昀介紹。
近年來,淮安在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按照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的新要求,扎實開展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任務研究,圍繞“四分”研究創新工作舉措,聚焦“一業一機”,組織農機條線學習了解特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研究探討不同產業特色農機發展的規律特點。制訂發布蘆筍、龍蝦生產機械化等10個市級作業技術規范;圍繞蔬菜產業發展需求,引進試驗對比洋馬、亞美柯移栽機、育苗流水線,示范葉菜播種機等機具;開展龍蝦、黃瓜、茶葉、碧根果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試驗示范;建設國內技術領先的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漁場;引進紅薯、龍蝦、萵筍、中藥材初加工技術機具。據統計,去年以來,共開展特色農機具推廣、新技術培訓、現場觀摩等活動58次,開展各類產業調研活動92次,推廣特色農機具1.37萬臺套。
機藝融合
樹立特色農機典型發展標桿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正是大棚作物生產管理的黃金期。日前,在盱眙馬壩西瓜科技產業園內暖意融融,一排排蔥綠的瓜苗長勢旺盛。產業園技術顧問徐冉如數家珍般給記者介紹自己的“親密”伙伴。“這個我們叫它‘大松’,旁邊的我們叫它‘大七’,還有一個叫‘葫蘆娃’,這個使用特別方便的機器我們叫它‘小粉’”。徐冉口中的這些昵稱都是瓜田里現代化機器設備的名稱。自“設施西甜瓜生產機械化示范點建設”項目實施以來,盱眙馬壩西瓜科技產業園已經完成所有項目改造。
“比如這臺深松懸耕機,有了它,瓜農種瓜再也不需要‘打一槍換一地’了,可以深耕土壤35cm以上,為西甜瓜起壟、鋪膜、移栽等環節的機械化創造條件,同時加快西瓜根系發育,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徐冉高興地說,只有農機和農藝的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地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淮安遵循農機化發展規律,瞄準區域特色和品種短板,以點及面,輻射帶動,大力開展特色農機化載體建設。市財政每年投入600萬元主攻特色農機化示范項目建設,已建成可學可看可復制的市級特色農機化示范點55個,涵蓋五大產業27個品種,全市規模特色產業已經實現機械化示范全覆蓋。初步形成盱眙龍蝦、禽類、林果、中藥材初加工、茶葉機械化示范點串聯成線,清江浦淮陰運南片畜、禽、蔬菜、水產、食用菌、農副產品機械化和淮安蘇嘴周邊蔬菜、林果機械化兩個特色農機化示范點集聚成片,由盆景變風景,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輻射的良好效果。據統計2022年市縣財政對特色農機化投入2.53億元,進一步提升了全市特色農機化水平。
宜機化改造
破除特色農機化發展瓶頸
位于盱眙縣穆店鎮賴茅山腳下的龍誠田園,是一個以葡萄種植為主,草莓、火龍果等時令水果為輔,通過覆草栽培、林下養殖實現生態循環,將農業、工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鄉村休閑項目。“葡萄園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達80%以上。田間作業的各種智能化機械,有的根本不需要人工操作,只需要輸入命令就可以了。”龍誠田園負責人劉衛春介紹,剛開始的時候葡萄園采用小拱棚,在日常田間管理時經常遇到機械到頭無法正常拐彎的問題,機械旋耕非常不方便。根據機械化作業的要求,劉衛春做了棚架的“宜機化”改造,改造之后植保機、旋耕機、碎?機、田間運輸機都可以進入田間作業,大大方便了田間管理。
目前,果園擁有田園管理機、植保機、施肥機、除草機、開溝機、電動剪刀、水肥一體化、冷藏等各類特色林果機械60多臺套,價值近百萬元,同時還建設800平方米標準農機庫一棟。“政府對我們的農機投入還有補貼,手機上就可申請補貼款,特色農機為我的果園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劉衛春開心地說。
“宜機化”改造,堅持改地適機,是打通農機“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之策。為此,淮安在農機化轉型升級實施方案中明確新建規模設施農業宜機化面積占比不少于80%,新規劃建設的特色產業片區都必須充分考慮宜機化要求,出臺扶持政策,對達到宜機化建設(改造)標準的規模設施農業每畝給予1到3萬元獎補,激發了市場主體宜機化建改積極性。全市新建(改造)宜機化設施農業1.2萬畝,改造宜機化果園15個。對于已成型無法改建的規模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精準研發,推動校企聯合開展機械技術研發應用。截至目前,全市共研發生產示范適地化機具5種12臺,改造訂制適地化機具100多臺套。購置補貼機具1.78萬臺套,受益農戶達9209戶,帶動農民和社會投入農機超11.7億元。
融媒體記者 左文東
通訊員 黃莉莉 許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