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錨定“環境美”,“美麗江蘇”圖景充分展現——生態優先,建設美麗中國省域范例



空中俯瞰,繁華城市與廣袤鄉村各美其美;舟行長江,一條條生態綠道將沿江“秀帶”串珠成線;遠眺濕地,成群結隊的候鳥共同奏響春之序曲……萬象更新的江蘇大地,綠意盎然,滿眼風光。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將“環境美”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鮮明標識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將生態文明建設自覺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生態環境實現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2012年至2022年,在全省GDP連跨多個萬億元臺階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形成經濟平穩增長、環境持續向好的良性互動局面。如今的江蘇大地,“環境美”的色彩更加絢麗,“美麗江蘇”圖景充分展現。

保持定力

江蘇生態環境實現“滄桑巨變”

“有江豚跳起來了,在那里!”2月24日上午,在南京下關江邊航道處碼頭,南京江豚保護志愿者武家敏激動地給前來觀豚的游客指方向。近年來,“母子豚”、江豚群頻現江面,長江江蘇段成為江豚“快樂家園”。

黃海之濱,大豐麋鹿國際重要濕地里,廣袤灘涂一馬平川,成群的麋鹿徜徉其中。最新統計顯示,麋鹿種群數量已達7033頭,再創新高。

從長江之畔到黃海之濱,一處處生機勃勃的景象,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生動縮影。踐行總書記囑托,江蘇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2013年,首次以省委全委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十三屆江蘇省委把“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列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六大目標”之一;2016年底,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啟動實施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263”專項行動;2018年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1+3+7”污染防治攻堅作戰體系;2021年,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去年8月召開的省委工作會議要求,堅持久久為功,加快實現生態環境根本性轉變,堅定不移推動美麗江蘇建設……

登高望遠,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招實招,一錘接著一錘敲。生態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讓“美麗江蘇”圖景不斷“煥新”,綠色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天藍水碧。過去5年,全省PM_2.5年均濃度下降33.3%,優良天數比率、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分別提升5.2個、30.4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太湖治理連續15年實現“兩個確保”。長江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生態岸線占比提高到64.1%,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始終保持Ⅱ類。

家園更美。目前,全省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分別增至31個、12個和9個,林木覆蓋率、自然濕地保護率分別達24.06%和64.3%。

從干凈整潔到美麗宜居,鄉村面貌不斷提升,“家美”“村美”美美與共。張家港市永興村、常州市金壇區柚山村、鎮江市丹徒區世業村、豐縣齊閣村……新魚米之鄉的韻味在生態宜居的空間中彰顯。

2018年以來,我省緊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突出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接續推進“十四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推動廣大鄉村實現從局部美到全域美、從外在美到內在美、從一時美到持久美、從觀感美到機制美的美麗蝶變。

治理修復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第一站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點贊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

如今,南通五山地區景致越發優美。“我們將更加精益求精做好五山濱江生態修復保護,將‘青綠江山圖’繪得更好。”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旅游工作局局長胡志剛說。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久久為功的韌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2007年,“太湖藍藻水危機”暴發,拉響生態警報。經過多年整治,如今的太湖重現碧波萬頃:去年上半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15年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各項水質指標均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15年來,江蘇省級財政累計投入治太專項資金320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近3000億元,共實施7000多個重點工程,有力推動流域水質改善。

鐵腕治污,讓天更藍水更清。去年4月,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鎮江市長江干流岸線清理整治推進不力。5個月后,記者來到鎮江市興隆社區西十組外江灘,4000多平方米的地方已是芳草萋萋。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江蘇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指出江蘇“工作力度大,取得明顯成效”。

向污染發起總攻,江蘇在全國率先設立高規格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制定“1+3+7”治污攻堅政策體系,去年又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在極端天氣影響下,江蘇生態環境質量去年仍持續改善。

“一山二水七分田”,江蘇自然本底較好,但也存在資源稟賦不足等問題。立紅線、設底線、明上線,我省堅持系統思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環境容量。

守住底線。江蘇在全國率先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劃定為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嚴格保護;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建立覆蓋全區域全類型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

加快修復。去年4月,《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方案》出爐,江蘇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生態島建設,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良好場所。從沿江八市到省域全境,生態修復如火如荼,得到休養生息的大江大河煥發生機: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批量回游燕尾港,消失多年的偽虎鯨出現在灌河口,桃花水母再現太湖。


水天一色

水天一色


動能轉換

勇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在常州市長江大保護法治宣傳教育館極目遠眺,3年前周邊還是林立的化工企業、扎堆的捕魚船,如今已是水清岸綠的濱江生態廊道。近年來,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沿江一公里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實現“清零”,園區持續擦亮“東方碳谷”“創新藥谷”產業地標,實現綠色蝶變。

近年來,我省著力破解“重化圍江”難題,關閉退出4900多家安全環保不達標、低端低效的化工生產企業,化工園區定位由54個減少到29個。長江生態環境實現“滄桑巨變”。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在常州,新型碳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崛起,近2000家企業在新賽道上拔節生長、蓬勃壯大;截至2021年底,泰連錫醫藥產業集群工業總產值達3040.3億元,占全國產業總產值的比重為9.02%……從新型碳材料到大醫藥健康產業,從高端紡織到集成電路,地標產業相繼崛起,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揚子江畔的產業高峰正在成為別樣的風景。

破除舊動能,切換新動能。江蘇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新型產業航空母艦。目前,我省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0個,數量居全國第一。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4萬家、躍居全國第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8.7萬家,約占全國的1/4、居全國第一。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正成為江蘇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取向。

去年11月,《關于支持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正式出臺。“力爭到2025年,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初步展現現實模樣,到2030年成為推動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城市。”1月28日,鹽城在“新春第一會”上亮出“時間表”,透露出綠色發展的雄心。

江蘇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布局,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過去5年,預計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13.7%和19%。

敢為善為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制刷業是鎮江市丹徒區的傳統產業,刷柄上色過程中的油漆味成為居民投訴熱點。當地投資近400萬元建起包括油漆集中配套加工中心在內的“綠島”,解除了上百家小微企業的后顧之憂。

2020年以來,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綠島”建設,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的理念,累計建成154個項目,惠及3萬多家中小企業,這一做法被寫入國務院《“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這是江蘇在環境保護上不斷探索的一個縮影。“產業密集、城鎮密集、人口密集的地方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江蘇破題意義重大。”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表示,面對人多地少、人均環境資源緊張、土地開發強度高等特殊省情,江蘇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同向發力的可行路徑。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江蘇在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上不斷探索制度創新——

率先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7+1”制度體系,案例數和賠償總額居全國前列;率先實施與減污降碳成效掛鉤的財政政策,有效激發治污減排內生動力;率先制定綠色發展領軍企業計劃,堅決兌現各項激勵政策;率先推行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理,騰出環境容量用于支持優質重大項目建設……一串串的“率先”中,不僅有指標的倒逼,更有政策的激勵,見證著江蘇勇于首吃“螃蟹”的不懈努力。

2月3日,全國首例非法投放外來物種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落槌。南京環資法庭依法判處被告徐某承擔因其非法投放外來物種革胡子鯰所造成的生態資源損失、服務功能損失等共計5.8萬元。江蘇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在全國率先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設立9家環境資源法庭,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審理了全國首例省級政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

江蘇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綠”成“金”,生態優勢轉換成經濟價值。2020年,“漁三代”沈雪榮告別了風餐露宿的水上生活,加入蘇州市吳中區金庭水利水務管理服務站,成為一名太湖生態保護的參與者。“10多年前,我們一家靠抓魚養蟹為生,那時太湖不時暴發藍藻。”沈雪榮說,這些年來,太湖生態明顯改善,一到節假日,上島度假的客流不息,農產品不愁銷路,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江蘇人民歷來敢拼敢干、敢為善為。邁上新征程,8500萬江蘇人民將以大地作紙、以奮斗作筆,扎實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努力建成美麗中國省域范例。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許海燕 王靜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