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GDP增長3%。
2023年,GDP預期增長5%左右。
春天里,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兩組數據,給全體國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個“過去時”,一個“將來時”,道出過去一年的不易,道出對未來的沉穩期許。
202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原本預定增長5.5%左右,看上去,增長3%的成績單,顯得不盡如人意。但我們能夠實事求是地公布出來,接受外界的品評,本身就是自信敢為的表現。
應該看到,“只增長”3%,并不是我們真實實力的反映。
考慮到過去一年疫情形勢的波譎云詭,讓經濟社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給我們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擾,這個數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此外,過去的一年,俄烏沖突所折射的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也成為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不利因素。當國際訂單的減少困擾著外貿企業之時,意味著各種困難和不確定性在疊加考驗著我們。在極為艱險的條件下,我們依然取得了3%的成績,非常難能可貴。
何況,放眼各國普遍低于3%的經濟增長數據,3%依然是一個“大數字”,代表了一種高發展態勢。這是一個基本判斷。
而在一年的時間內,就要從“3”來到“5”的層面,就如同“撐桿跳”,過程并不簡單。可以說,世界各國也難有這樣迅速攀升的紀錄。但我們喊出這樣的目標,是務實之舉,也是自我激勵之舉。疫情三年,我們走過了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我們完成了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目標,從而為未來發展積累了雄渾的動能。這是我們回望過去、展望未來的最大底氣。
站在全局高度而觀,GDP增長3%,至關重要,無論用怎樣的褒獎語言都不為過。正因有了“3%”所代表的強大體量的托舉,我們得以挺過大風大浪。說“3%”是“壓艙石”,并不夸張。因為“3%”的背后,是一場事關家國憂喜、事關國人命運的宏大敘事。
仍然以數據為例。在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有諸多數據,但“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降到5.5%”尤其令人激賞。也許在尋常歲月中,這樣的新增就業數據不足為奇。但在我國時時面對國內外多重因素連續沖擊,就業情勢不穩的情況下,我們依然保持了這么高的就業率增長,依然將失業率降到國際上的較低水平,堪稱重大勝利。
發展的關鍵在于“人”。安居樂業、奮發有為的“人”的存在,才是一個國家追求共享發展的重中之重。千言萬語一句話,戮力同心實現“3%”的經濟增長,實現上千萬的就業增長,這就是黨和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最鮮活體現。
棋盤上,我們搭建好了關于新的一年發展的“大模樣”。此時,我們已經走出了最困難的時間,走入了繁華滿目的新境界。“GDP預期增長5%左右”成為每個中國人都體悟到的新使命。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深思熟慮的改革發展大計,我們一定能越過3%、4%、5%……越過一個個山丘,繼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