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瑩 嚴君臣)“莫問我是誰,風雨中我是一把傘,干渴時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顆星……”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在江蘇南通,這曲《莫問我是誰》人人會哼,戶戶傳唱。但行好事,莫問是誰——是流淌在這片江海大地上的大愛基因。
捐資助學不留名引發全民效仿的“莫文隋”、“慈善雙雄”吳錦泉和胡漢生、走出7000多公里“愛心郵路”的137名鄉郵員、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群體……精神文明之花長盛不衰,孕育出崇德向善生生不息的力量。
2003年,精神文明“南通現象”獲評當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件大事。“莫文隋”“愛心郵路”等相繼被中宣部作為全國精神文明重大典型。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如今在南通,700多萬人口中每3個人就有一名志愿者。
△“磨刀老人”吳錦泉 王俊榮 攝
但行好事“莫文隋”
2月4日,南通市區一輛寶馬車墜河,駕車路過的男子義無反顧跳入冰冷的河水中,與另一位好心人合力砸碎擋風玻璃成功救人。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火遍全網,也讓江蘇南通再次以溫暖的形象出圈。
英雄不留名。營救結束后,兩人默默離開了現場。當相關部門幾經輾轉找到他們時,兩人都十分低調,表示只是舉手之勞,做了應該做的。
“莫文隋”——是“莫問誰”的諧音。二十年來,以“莫文隋”為代表的精神文明“南通現象”,是“雷鋒精神”在南通的生動實踐和時代映像。
1995年3月,原南通工學院的一名貧困學生意外收到一筆100元匯款。此后,這筆署名“莫文隋”的資助款每月都會寄來。
當地一度發動了在全市尋找“莫文隋”的活動,并喚起了全民爭相學習、效仿“莫文隋”的熱潮——捐助孤兒院的“吳銘”,匯款給社會福利院的“魏群”,以及“任友情”“欒馨仁”等層出不窮,行好事不留名在南通蔚然成風。
1998年3月31日,“全國學雷鋒月”最后一天,一個“好人組織”——江海志愿者服務站,應運而生。聚沙成塔、涓滴成河,20多年間,江海志愿者遍布南通城鄉,從首批的34人,發展到現在251萬人,每3人中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南通全市擁有6648個志愿服務組織(隊伍),服務總時長超過2億小時。
從此,鐫刻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江海大地生根開花。
△劉宏燕(左二)在做志愿服務
凡人善舉繪就文明底色
向善的種子,其實早早地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百年前,先賢張謇辦實業,興教育,倡導“做一分是一分”“與草木同生卻不與草木同腐”“雖牛馬于社會而不辭也”的草木精神、牛馬精神。
但行好事,莫問是誰——當樂善好施成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信念,當凡人善舉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真善美便在一個城市遍地開花。
弓腰扛背、櫛風沐雨,他們為遠方的陌生人帶來生活的希望——14年間,修車老人胡漢生辛勤守著數平方米小攤,把修理自行車賺來的10多萬元血汗錢,全部捐出來做善事。如今已經年過九旬的吳錦泉,多年來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走街串巷為人磨菜刀、剪刀。用汗水換來的一枚枚硬幣,他悉數積攢下來,一次次為汶川、玉樹等災區捐款。
傾盡所有,以心換心,他們無私奉獻自己,為他人的人生點亮一盞明燈——在敬老院的16年間照顧83名孤寡老人,資助21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50多年來,江蘇最美志愿者劉宏燕把做好事當成了生活。她牽頭組建了海安市鴻雁志愿服務大隊,帶領1000多名志愿者學雷鋒、做好事;如東縣城中街道辦事處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沈亞秋,像對待自己親生父母一樣,20多年來悉心照顧著公公婆婆、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丈夫的伯父伯母三對老人。
隨著短視頻時代的來臨,更多的凡人善舉為人所知曉。拾撿前車垃圾的最美車主朱盼盼、在寒風中徒步5小時將撿到的手機送去派出所的拾荒老人張大成、通過電話救人的120接線員莊林林……一個又一個來自南通的名字登上熱搜,正是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凡人善舉,讓網友們從感動到群起效仿,也正是這些生活在身邊的“你我他”,成就了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截至目前,南通共有9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32人獲江蘇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44人(組)登上“中國好人榜”,275人(組)登上“江蘇好人榜”,累計當選“中國好人”“江蘇好人”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如皋“泰慕士愛心媽媽”
大愛微光成燎原之火
隨著時代的發展,“莫文隋”也由一開始的“但收關愛,莫問是誰”而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在距離江蘇南通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第11批海安寧蒗支教團的20位名教師扎根在這座高原小城,支援當地教育事業。從1988年至今,海安先后派出228名教師、310人次,從黃海之濱奔赴彩云之南,他們克服遠離家鄉、高原氣候、語言障礙等各種困難,守在滇西小城的三尺講臺上,硬是把這個高考常被“剃光頭”的地方變成當地的教育強縣。
這持續30多年的支教接力,改變了山區孩子們的命運。在民族中學連續畢業的四屆“海安班”學生中,有4人考取清華北大,一半以上被復旦、同濟、武漢大學等名校錄取,一本達線率超過95%。支教教師群體也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稱號。
薪火相傳,愛心的接力棒一代代傳承。如皋有這樣一條“愛心郵路”,自1998年以來,如皋137名鄉村郵遞員,在7300多公里的鄉間郵路上,結對幫扶了300多位孤寡老人;如東稅務“愛心媽媽”團隊,自1994年起,對身處困境的兒童從經濟上資助、生活上幫助、成長上扶助,累計資助700多萬元;南通出租總公司“珍珠黃”愛心車隊每年準時集結,采用“點對點”、街頭流動、臨時應急等3種組合模式,為出行不便的考生提供志愿服務。
在“好人文化”激發下,對善心美德的崇敬追求,在江海大地遍地開花。一個個愛心團隊、公益組織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組建起自己的愛心“品牌”,全市各類典型參與各類公益組織的人數占比在70%以上。
新時代的“南通莫文隋”們,已成為南通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人文名片”和“文明標簽”,煥發出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好人之城”的“永動力”
從我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做起;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群人再到百萬大軍。“雷鋒精神”在新時代已如星星之火,播撒在江海大地的各個角落。僅僅去年,南通全市新增志愿者人數達2.7萬人,開展志愿服務18.06萬場次,服務群眾1594.89 萬人次,服務時長達4839.49萬小時。
2022年7月4日,《江海志愿服務驛站標準化建設實施辦法》正式發布。南通以此為標準,推動志愿服務進城鄉基層、到百姓身邊,并對志愿服務站點統一標準、規范化管理,實現社區、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文化設施等區域志愿服務標準化站點全覆蓋,繪就江海志愿服務標準化站點“一張圖”,推動志愿服務向規范化、社會化、常態化、項目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匯聚起共建慈善之城的強大合力。
“每月一區域,每月一接力,每月一主題。”自2021年3月起,南通全市創新開展志愿服務大接力活動,真正把志愿服務資源下沉到基層——
海安市在5000多個村民小組全面建立志愿實踐點,積極推進“志愿之城”建設;如皋市深耕隊伍建設、陣地拓展、項目培育,打造“有志在皋”志愿服務品牌;如東縣67個志愿服務交易項目簽約,總交易額105.14萬元;啟東市在全市統籌打造347個“愛心驛站”;崇川區積極探索“一圈兩帶”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格局;海門區打造志愿服務聯盟,在區、鎮層面分別建立慈善分會工作聯盟;通州區“童聲里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通過小手牽大手,弘揚志愿精神;開發區建立了“莫文隋”志愿文化展示區,定期開展理論宣講、科學普及等各類教學活動,截至目前,已開展活動50余次,總覆蓋人群超20萬人次。同時,南通市積極動員全市廣大黨員主動到所在社區、共建社區進行“雙報到”。目前,全市已有58047名機關在職黨員赴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
“志愿活動人人可為、處處可為,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時尚,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南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盛慧琴說。江海志愿者,讓美德善行融入生活。志愿服務接力跑,不僅跑出一道道文明新風景,更把“軟功夫”轉換成“永動力”,帶動南通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上全力追趕超越,讓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