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汪一鳴、高雪、康玉斌、魏郁):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看來,中國人喜歡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詩一般的語言闡述自身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全國兩會正在舉行。會場內,代表委員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會場外,生態文明理念在中國已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民共識。
羅馬俱樂部中國委員會聯合主席喬根·蘭德斯教授,是世界頂級氣候戰略學家。他曾在上世紀70年代發出警告,認為人類將在21世紀因逼近資源極限而陷入危機。然而,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著名學者對中國的發展理念贊不絕口。喬根·蘭德斯說:“我支持中國的做法。我認為,中國正在努力做的,是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對地球環境的損害。這就是高質量發展,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就是在滿足人們消費需求和其他生活所需時,控制發展過程中的生態足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近年來,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推動了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中國在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污染物排放實現持續大幅度降低,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保持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清潔發電體系。來自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盧鐵忠是十四屆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委員,他分享了海南昌江核電站生態與工業共興共榮的經驗。盧鐵忠說:“為了保護近岸珊瑚礁生活資源,我們取排水方案采取了盾構加沉管的方式,這也是國內核電站最長的一條排水管線,長度大約有3.8公里,項目投資也直接增加了三個億,工期也增加了有半年。但這是為了保護生態,我們進行了必要的投入,我們感覺非常值得。”
盧鐵忠所在的“環境資源界”是本屆政協新設的界別,也是全國政協界別30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外界普遍認為,這一界別的增設,顯示出中國對生態環保的高度重視,也將凝聚更多專業人士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中國是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最大、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對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女士曾感慨:中國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詩一樣的語言闡述了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我的理解是人類必須與生態保持平衡,正如這種理念所倡導,我們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谷樹忠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谷樹忠說:“我們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還有一個,西方的發達國家走的現代化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把自己的污染轉移到他國實現的。我們肯定不能走這條路,這是很大的不同。”
兩會期間,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詳細闡述了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的理念、路徑選擇和方法后誠摯表示:“這些都是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可以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中國的探索,也已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寶貴經驗。在老撾,中國建設團隊在中老鐵路設計施工過程中成功避開當地自然保護核心區,保護了亞洲象的棲息地;在非洲薩赫勒地區,中國荒漠化防治理念和技術融入了當地“綠色長城”工程建設。在巴西美麗山特高壓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建設者讓林木在施工的同時得以迅速補種,這讓巴西環保專家安娜·塞西莉亞印象深刻:“這是我工作中首次遇到,在一個建設項目施工前就已經做好了林木補償規劃。規劃先行,樹木砍伐反而放在最后,工程技術人員從一開始就與環保人員緊密合作,使得生態自然得以優化。”
正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所說,中國踐行的生態文明理念,展現出一種積極的、立志于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埃里克說:“中國在環保領域有太多優秀實踐經驗值得展示,例如中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植樹造林最多的國家,在沙漠里、嚴寒地區、熱帶雨林都能植樹造林。通過綠色‘一帶一路’,中國可以將這些知識經驗帶到其他國家。”
未來,美麗中國建設將邁出更大步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還承諾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的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時間實現碳達峰到碳中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凝聚著一個發展中大國著眼長遠發展的責任和擔當,更豐富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