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3月9日的《我從基層來》就把鏡頭對準一線產業工人代表,看看他們有哪些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積極建議。
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何光華,曾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電力系統,她可是出了名的“愛琢磨”,她帶領團隊研發的專利,填補了世界范圍內相關領域技術和配套工器具上的空白,創造經濟效益7.5億元。如何更好地開展跨領域合作、實現更多創新成果的轉化也是她一直思索的問題。上會前,何光華進行了充分調研,走訪多家創新性企業,和勞模工作室的技能人才進行了充分交流。她發現,上下游產業“鏈”上,還需要打破創新信息不對稱、技術人員跨界專業知識不足等壁壘。
歐司朗光電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廠務經理馮春祥說:“我們苦于沒有相關的平臺渠道,很難找到跨界的創新產品和數字化產品,也缺乏這方面的信息。”
國網無錫供電電纜運檢中心書記、副主任張志堅說:“在激勵制度方面還是不夠健全,缺乏職務創新成果轉化的分配機制。”
把來自產業一線的心聲帶到北京,在會上,何光華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和會前的調研,提出了“加強工作室聯盟、促進產學研融合配套”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何光華說:“進一步完善創新孵化轉換體系,把我們的產學研更好地鏈接在一起,讓創新由‘點’到‘鏈’,讓更多的用戶可以通過有影響力的創新平臺得到他需要的信息,使得更多的青年員工可以成長為復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從而激發產業工人的創新活力。”
何光華的建議也得到了其他來自一線代表的關注。參會間隙,大家圍坐一起,熱烈討論、交流經驗。
全國人大代表孫華芹說:“在產業工人建設方面,我也建議著力在職業培訓上求實效,產教上求突破,校企合作上求深化,從思想政治、技能提升、職業發展、維權關愛4個方面推進相關的工作,讓工人更有方向感、獲得感、成就感、歸屬感,培養更多優秀產業人才,也更好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孫景南說:“作為長期在工作一線的產業工人,從工作的這種體會來說,我覺得我們還是需要把待遇提升與發展通道去相結合,也要把我們對人才的教育培訓和對他的技能的評價去結合,權益的維護和環境營造也要相結合。”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堯 羅聰懿 郭奉銘 龔俊杰 張正 臧西寧 編輯/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