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10:00,春雨紛紛,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三江營革命烈士陵園內,正在舉行“清明祭英烈 云端寄哀思”清明祭掃活動。烈屬代表、功臣代表、退役軍人代表等百余人現場緬懷烈士。
江都區烈士陵園管理處副主任李正明告訴記者,在江都這個紅色革命熱土上,有記載的革命烈士有1180多人,其中包括犧牲在三江營的67位烈士。
“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他們壯烈犧牲在三江營。”紀念碑前,77歲的江都區歷史文化專家顧仁用蒼老但洪亮的聲音講述烈士們的事跡,將大家的思緒拉回那段炮火紛飛的歲月。
揚子江、淮河入江口處夾江以及揚中市太平江,這三江匯聚之地,得名三江營。1949年4月8日晚至9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20軍60師179團打響解放江都的戰斗。江都解放后,沖鋒號再度響起,戰士們又投身渡江戰役,留下的是67名為他們用鮮血鋪路的戰友。他們的名字,永遠地鐫刻在三江營石碑上,但由于戰爭年代條件有限,烈士們的更多信息都沒能留下來,身份無從考證。親人們不知英烈魂在何方,烈士們“歸途”路漫漫。
74年來,江都人民時刻牽掛著這67名烈士,為他們尋找親屬,幫助他們“回家”。“我的手機號碼是13952709001,現在也是三江營烈士尋親活動的‘尋親熱線’。”尋親志愿者顧建春是通過媒體發布信息,尋找三江營烈士親屬“第一人”。他是聽著三江營英烈故事長大的,同時也曾是一名軍人:“幫助這些烈士找到家鄉,是我的光榮使命!”最近一段時間,顧建春的手機被“打爆了”,不斷有烈士親屬來電咨詢線索。
2021年3月,江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發起為三江營67位烈士“尋親”活動,顧建春是主要牽頭人之一,迄今已找到11位三江營烈士的親人,同時也為在江都其他地方犧牲的4位烈士找到親人。
2月16日,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王憲穎與顧建春一起來到趙洪信的家鄉沾化區下洼鎮北陳村。他們見到了趙洪信堂弟趙洪民。“洪信堂哥是俺父親一手拉扯大的,我們從小一塊長大。”趙洪民一直珍藏著一份《革命烈士證明書》。
“順著這條尋親線索,我們有了更多頭緒!”顧建春欣喜地說,他們正在聯絡烈士張玉明和荊慎祥的親人。據他們親人手里珍藏的烈士訃聞記載,烈士埋葬地點為江都縣高橋村,經考證,烈士埋葬地應為丹徒區高橋鎮,1949年屬江都縣代管。
“現場看到烈士親人回到三江營,我感到特別欣慰。”顧建春說。在顧建春的手機里,置頂著“三江營烈士全國尋親團”的微信群,群內有近三十名成員,是由烈士親屬、志愿者、地方史研究者等組成的烈士尋親團。近期,這個群內不斷有好消息傳出。
找尋烈士親人的道路困難重重。“不少尋找因線索中斷、信息有誤等原因,無奈只能以遺憾而告終。”揚州市江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趙釗說,“事雖難做則必成!讓烈士回家這項事業,我們必定會一直做下去!”江都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成立3年來,通過成立工作專班,細化責任,向故紙堆找資料,建立史志、戶籍、大數據等部門共同參與尋親機制,也向數字化尋求線索,通過網絡尋親共計尋找到98位烈屬。
此外,江都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啟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現狀排查,做好零散烈士墓遷移集中保護,同步加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就地整修。截至去年底,江都區遷移保護烈士墓、原地修繕散葬烈士墓和其他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共111座,累計投入資金381.5萬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春
圖片來自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