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對近700戶農房逐步開展翻建,一邊逐步騰退小散企業、整治水面和耕地,馬不停蹄招商引資發展農文旅產業……近年來無錫市錫山區厚橋街道謝埭蕩村一直為推進產村融合而忙碌。村書記華東明認為,當前是鄉村數十年來建設任務最重、變化也將最大的一個階段。
新形勢下如何振興鄉村?“唯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瞄準產—村—人融合發展多措并舉,使鄉村與城市協同共進,鄉村才能迸發新活力。”無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吳立剛說。和謝埭蕩村一樣,無錫很多鄉村已著力優化資源配置,不遺余力扮靚顏值、振興產業。
三級聯動,構筑現代農業“底座”
去年起,無錫重新構筑現代農業“底座”,大力發展區級農業科技園、鎮級農業產業園和村級農業特色園。“以前是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企為主的多點開花狀,存在的問題是難以對有限的資源高效整合,也難以更好地激發經營主體積極性。現在開展園區化建設,就是要推動市、鎮、村勁往一處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吳立剛說。
鎮村聯合共推,讓謝埭蕩村下決心對芡實特色園附近的20多戶農房和宅基地進行騰退,為全村農文旅產業配套民宿。“村里有近500畝芡實產業園,以及澳洲龍蝦、刀魚等特色水產資源,放大資源優勢、發展農文旅產業一直是我們心心念念要做的事。如今有了街道鼎力支持,我們向農業產業鏈要更高效益的信心更足。”華東明說。目前這里已有11戶農房騰退,后續還將騰退10余戶。
在宜興新莊街道,依托鎮村聯合發展平臺運行的瀆韻農業產業園,在去年和今年共將拿到上級3000多萬元專項資金。“資金扶持力度為本世紀以來最大,鎮級產業園與百合花開、南淋生態稻麥等村級農業特色園加強了聯動發展。”園區負責人錢東明說。受市級農業科技園以科技引領產業發展啟發,產業園今年聯合種植百合的農場和大戶,投入500萬元建設百合花開產業園技術交流中心、百合育種基地,借助南農大之力對當地的藥用百合功效等進行系統研發,以彰顯百合的經濟、生態價值,拓展銷路。園區農產品產地倉等項目也在積極推進,配套農產品倉儲、物流、溯源等設施。預計項目運營成熟后,園區主導的百合產業畝均收入將較去年增長30%以上。
創新模式,推動鄉村更綠更美
提升百姓宜居宜業幸福感,推動更多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向鄉村,打造形態優美、獨具韻味的鄉村風貌是基礎和關鍵。
近年來,在全省率先聘請美麗鄉村設計師打造各美其美的鄉村,在全國首創“鄉村美學”概念并有序推進——這些新舉措傳遞出無錫建設美麗鄉村的新視角:美不是幾個景觀的拼湊,而是運用美學規范對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精心打造,對山、水、林、田、房等資源優化整合。
在新吳區鴻山街道大坊橋村,村民種的菜地都用籬笆或青磚圍起來,新建的休閑廣場、園路等采用青石板、卵石、瓦片等鋪裝,村莊入口的景觀小品采用磨坊、石盤等老物件點綴,展現濃郁的水鄉韻味。村里還對漳家浜等自然村劃分功能定位,建成了鄉土文化展示片區、藝術村落文化展示片區、示范居住片區等村落新貌,村莊于去年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今年清明時節,來賞花、踏青的游客增至4萬多人次,較以往正常年景增加1倍多,附近農家樂、農產品銷售額也增加3成以上。
按照規劃對重要交通節點——沿路、沿河、沿線、沿景區的鄉村風貌成片優化提升,推動美麗鄉村從點狀分布向區域集聚,是該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又一亮點。在惠山區錫西大道沿線,已建成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2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8個、市美麗鄉村示范村20個。一批批游客涌向這里,觀花海、體驗枇杷番茄等采摘樂趣、賞農田里白鷺飛起等農景……環境美麗、產業興旺、群眾受益的示范帶已基本形成。
近日無錫市啟動全域美村長效管護達標行動,促進鄉村管護提檔升級。無錫市農業農村局人士介紹,早前由于缺乏系統整治,鄉村亂堆亂放現象較普遍,無錫在全省率先整區域開展“一推三治五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新性引入紅黑榜評定機制。至去年,全市鄉村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此次長效管護達標行動首次由鎮(涉農街道)對鄉村風貌建設和管理水平按優秀、良好、達標、不達標要求細化考核,將更好地推動鄉村長治久美。
黨建引領,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無錫要實現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通過黨建引領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更好地激發農村發展后勁。”吳立剛說。
鄉村治理工作面廣量大,唯有做到精細化管理才能“長治久安”。近年來不斷完善的“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模式成為有效抓手。在惠山區洛社鎮秦巷村,形成了微網格員“一級哨”、片區網格員“二級哨”、志愿者等多元團隊“三級哨”組織體系,這些“先鋒哨所”向鎮、村綜合指揮站傳遞基層動態,織密了基層社會治理安全網。信息顯示,該市市(縣)區、鎮(涉農街道)、村(社區)三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均已實體化運作,形成廣覆蓋、智能化、大聯動的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將企業生產監控探頭接入平臺等智能化治理新舉措也在逐步推行中。
優化村民議事形式,加強鄉村協同治理,是近年來該市鄉村治理的新旋律。秦巷村27個自然村都設立了議事點,每個點配備議事骨干、議事長及網格員,每個網格配有議事站。前不久,租房居住的外來人員向議事骨干反映缺少公廁,議事站了解情況后,立即向村委反映。不到2周,公廁問題就解決了。“網格+議事點”機制,讓更多百姓提高了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為促進共同富裕打好了基礎。
對志愿者、黨建先鋒戶等實施積分兌換,以及門前三包、村規民約等機制廣泛推行,鄉村治理“微動力”不斷增強。秦巷村通過讓村民憑文明積分卡到村委將泡沫箱免費換環保花箱的形式,使村民在不到1個月里,就改掉了愛用廢棄泡沫箱種花草的舊習。目前全村630多個泡沫花箱都換成了環保花箱,村莊環境更美、更生態。鄉風文明、治理高效,成為吸引人們前往鄉村干事創業的“軟實力”。(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