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中國各地縣域以實干篤定前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備受期許的新征程。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立體展現中國縣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感受新時代壯美中國、活力縣域的蓬勃氣象,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宏圖·“縣”在啟航》系列主題報道,33個地方頻道100多名記者走縣域、看發展、探變化,沉浸式解讀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密碼”,與您共同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圖景。
央廣網淮安4月16日消息 “盱眙不僅是好吃、好玩的好去處,還是一方干事創業的熱土。”3月19日,在南京荔枝廣場,盱眙龍蝦直營店揭牌、直通車首發活動現場,江蘇省盱眙縣委書記鄧勇當起了“首席推銷員”,為盱眙龍蝦上陣“吆喝”,邀請大家到盱眙看綠水青山,受到現場市民點贊。
位于淮河之濱的盱眙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緊鄰江蘇省會南京,因龍蝦而久負盛名,有著“中國龍蝦之都”的稱號。即使“盱眙”二字常被念錯,但只要和龍蝦組合在一起,“盱眙”總是那么朗朗上口。
盱眙水網密布,山水林田湖草兼備(央廣網發 盱眙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方面提出,“實施‘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農業大縣盱眙依靠龍蝦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縣域發展的特色之路,帶動了全縣20萬人口就業。
作為江蘇省唯一入選全國“一縣一業”的典型,盱眙是如何讓龍蝦在縣域高質量發展中“顯山露水”的呢?
有色有味,“土特產”成了“金名片”
“十三香龍蝦出現之前,龍蝦的燒制方式基本上都是清水煮、紅燒。盱眙首創了十三香龍蝦,但很多人不知道,十三香其實不止13種香料,它里面有30多種中草藥材。”爺爺輩就開始燒制龍蝦的於新凱,是當地較早從事龍蝦餐飲的一批人。
上世紀90年代,盱眙龍蝦憑借獨特的口味逐漸走向全國,於新凱看到商機,成立了龍蝦餐飲服務連鎖機構,開始由個體戶向規模化發展。
食客品嘗於新凱烹飪的龍蝦(央廣網記者 王錫斐 攝)
既然口味、品質廣受歡迎,於新凱就發揮自己多年干廚師的優勢,開始參與核心調料的研發。“我向老中醫學習,也看了不少書,一門心思研究藥食同源。”在原有十三香的基礎上,於新凱開拓創新,初步研制出了獨家的十三香龍蝦調料。
“一味地模仿,永遠難以超越自己、超越對手。只有掌握核心競爭力,不斷創新,才有未來。”經過不斷推陳出新,於新凱又陸續推出了椒鹽龍蝦、醬骨龍蝦、冰鎮龍蝦、泡菜龍蝦等。慕名前來品龍蝦的人越來越多,談合作的人也接踵而至。
全蝦宴(央廣網記者 王錫斐 攝)
在試行發展加盟連鎖經營的問題上,於新凱說:“一開始,老爺子不同意把燒制技術外傳。后來,隨著時間推移,眼界逐漸開闊,最終我們兄弟三人說服了他,這才發展了加盟店。事實證明,這一步走得非常正確。”目前,於新凱的龍蝦餐飲全國加盟店已發展到800多家。
在盱眙,龍蝦餐飲店隨處可見。2021年,盱眙全縣有龍蝦餐飲店3000余家、品牌店1000余家,在全國20多個省份開設盱眙龍蝦加盟店2000余家。每到夏季,盱眙大街小巷的龍蝦店里都是慕名而來的各地食客。如果說盱眙龍蝦的名氣,是食客們一口一口吃出來的,也毫不為過。
隨著無數的餐飲店“走出去”和食客們“走進來”,盱眙龍蝦這個“土特產”成了“金名片”,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得風生水起。
“這個是今年新出的秘汁口味,花椒、辣椒,輔以芹菜、生姜、蒜子、洋蔥,再加一個調味汁……”在盱眙經濟開發區的一家調料公司,負責人許瑞海正在開展現場培訓。圍著許瑞海一圈的除了人,還有一圈架設的手機,有拍短視頻的,也有直播的,每期內容許瑞海也會發到自己的社交平臺上。
接觸餐飲30多年,開過餐飲店,許瑞海是盱眙較早做龍蝦調料的創業者。9000多平方米的廠區內,機器轟轟作響,研磨、攪拌、灌料、包裝等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許瑞海根據食材本身屬性及調味要求進行配料(央廣網記者 王錫斐 攝)
“龍蝦洗凈、水跟蝦平、拆放調料、燒熟就行。終端消費者需要口感,這是我們獨創的三包組合調料,分別解決底味、香味和回味,可以燒5斤龍蝦,多種口味,也有簡便的單包調料。”許瑞海說,目前,他的龍蝦調料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每年銷售160多萬包。培訓、直播帶貨等新業態一個不落。
2022年,盱眙龍蝦品牌價值306.5億元,連續7年位居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水產類第一名。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盱眙小龍蝦被“點名”支持,再迎發展良機。
蝦稻共生,新型養殖育種拉長產業鏈
扛著盱眙龍蝦的“金字招牌”,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除了餐飲連鎖、調料生產,小龍蝦還撬動了養殖、加工、飼料加工等上下游產業。
車輛駛進革命老區黃花塘鎮,大片的養殖塘隨處可見,養殖大戶盧勇的600多畝“蝦稻共生”養殖地就在這兒。2004年,盧勇去外地打拼,后來逛龍蝦節,覺得家鄉的盱眙龍蝦大有可為,便回鄉養殖龍蝦再創業。
當前正值蝦苗上市旺季,每天早晨,盧勇的蝦苗塘能出200斤左右的蝦苗,供不應求。盧勇說:“以前養蝦主要憑經驗,一季蝦一季稻,龍蝦質量不穩定,賣不上好價錢。自從縣里推廣‘蝦稻共生繁養分離’的全新養殖模式,種苗繁育和塘口養殖分開了,收入也提高了。”
“蝦稻共生繁養分離”是盱眙與院士專家和水產業大院大所合作的產物。盧勇的養殖塘采用的是“一稻三蝦”生態種養模式,稻前兩茬,稻中一茬,第三季龍蝦和水稻共生,一水兩用、一田雙收,11月上旬收水稻,所有稻茬全量還田。“蝦稻共生”模式下的盱眙龍蝦香米清香可口,成為龍蝦產業新品牌,也成為盱眙龍蝦產業一個新的增長極。
盱眙龍蝦香米收割現場(央廣網發 許昌銀 攝)
從“大養蝦”到“養大蝦”,盱眙龍蝦品質和產量持續提升,科學模式帶動一產擴面提質。2022年,盱眙龍蝦養殖面積達到83.5萬畝,其中稻蝦綜合種養面積66.5萬畝,蝦稻共生模式畝均產值5500元左右,畝均純利潤2600元以上,比常規土地一年種“一麥一稻”增收明顯。如今,盱眙全縣經營“蝦稻共生”50畝以上的農戶超過4000戶。
從盧勇的塘口往北20公里,整齊劃一的大棚、可升降的網箱、大片的平整塘口映入眼簾,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這里是科學養蝦的“試驗田”。
“傳統的方法做育種實驗,不利于研究以及選育高品質的龍蝦,采用網箱,精準選育,目前我們已成功選育出一個新品種‘盱眙紅1號’。它的生長速度、含肉值、抗病性,較目前的品種有明顯提高。未來還會有2號、3號……”在小龍蝦家系選育池旁,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技術員杜當高介紹著不同區域的優質龍蝦親本在盱眙本土繁育的情況。
盱眙龍蝦智能化種苗繁育基地(央廣網發 顧煬威制作)
在育種與養殖試驗區,龍蝦的生活環境可以自動控制。養殖大棚室內溫度高了,可以打開遮陽棚,干了可以加濕,悶了進行空氣循環,缺氧自動加氧……龍蝦的生長情況,通過物聯網盡在“掌”握。
“鄉村振興五大振興中首推產業振興。盱眙找到突破口,用龍蝦撬動經濟社會發展,20多年將其做成了特色產業,富民富縣,應該說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盱眙縣委副書記王興國說。
以“蝦”為媒,山水名城構建人文“大生態”
“2007年6月13日晚上,在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廣場,現場有3萬人品龍蝦看演出,這是盱眙龍蝦節的經典保留活動,曾被載入吉尼斯紀錄。”盱眙龍蝦博物館講解員王芝賢介紹說。
盱眙龍蝦博物館是以龍蝦為主題的現代化產業展館,全景式展現了20多年來盱眙龍蝦產業發展史和龍蝦節演進史。自2000年龍年龍蝦節舉辦以來,盱眙通過龍蝦節不僅拉動了消費和盱眙經濟發展,也進一步提升了盱眙龍蝦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已成為中國知名節慶。
盱眙龍蝦節曾在2017年舉辦萬人龍蝦宴(央廣網發 薛松 攝)
23年連續辦節,盱眙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
今年龍蝦節期間,盱眙將走進深圳、上海、蘇州等國內知名城市,“十城聯動”。同時,盱眙將牽手青島啤酒節等知名節慶,聯動辦節,唱響共促城市“夜經濟”的交響曲。
今年3月18日,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龍蝦開捕儀式上,頭網蝦捕撈上岸(央廣網發 林昌森 攝)
節慶引領,盱眙內外兼修,串聯起“山、水、文”元素,長三角現代化山水文化名城之路也越走越寬。
“以前這里半山腰都是棚戶區,巷子很窄,環境臟亂。2005年,我回到家鄉后,親眼看著這里大變樣,棚戶區改造了,景區更美了。”丁倩倩是第一山景區的工作人員,提起這幾年景區的變化,她看在眼里,樂在心頭。
第一山是淮河流域一大人文景觀,因北宋書畫家米芾在此題寫“第一山”三字而得名。但其周邊基礎設施落后,人們生活不便,也制約了景區發展。2016年,盱眙啟動城北片區棚改工程,老城顯山露水,蛻變成了“旅游+文化+美食”的新高地。
“環境好了,游客越來越多,現在在家鄉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能兼顧老人孩子,幸福感滿滿!”丁倩倩談及現在的生活很滿足。“山、水、文”有機融合,縣委書記推薦,發放“旅游護照”,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紛至沓來。
盱眙境內第一山景區改造前后對比圖(上圖盱眙縣委宣傳部供圖 下圖張海虹 攝)
打好龍蝦特色牌、做好人文景觀大文章,盱眙2022年接待游客586萬人次,榮獲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長三角最佳悠享旅游城市等榮譽。
“產業的差異性是縣域特色的一個基礎,也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一個前提條件。”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丁宏認為,面對產業新發展,盱眙要堅持把龍蝦這個最著名的文化品牌保護好、利用好,并發揮其帶動作用,引導國內外消費者更加關注盱眙,建設好具有競爭力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響“山水綠都淮上名都”的城市新品牌。
龍蝦豐收(央廣網發 盱眙縣委宣傳部供圖)
盱眙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也給當地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了思路。盱眙的旅游業、工業、農業、文化產業等齊頭并進,帶動盱眙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提升。2022年,盱眙地區生產總值達525.08億元,同比增長3.8%。
對于盱眙的未來如何續寫?盱眙縣委書記鄧勇說:“盱眙在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上,將以龍蝦產業為引領、以二次創業為驅動、以實體運行為支撐,全力突破種苗‘芯片’、全面延伸產業鏈條、全速推進品牌創新,重抓預制菜開發、快抓農文旅融合、大抓標準化輸出,跑出發展加速度,開辟發展新境界。”
小龍蝦,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市場餐桌,串起的是三產融合的價值鏈,撬動的是多元消費的增長極。盱眙用小龍蝦做出大文章,一業興百業興,期待山水名城更好的未來。
【百家讀城】
淮上名都,多彩盱眙
□陳紹龍
盱眙,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盱眙”,曾經難讀難解。《說文解字》曰:盱,張目也,眙,直視也。
張目或者直視,我看到了一只騰飛的蝦。十年蛻變,脫胎換骨。
依山傍水。東面是“第一山”,西面是淮河,山隨水轉,山水之間是一條逼仄的街巷,最窄處幾十米,這是老盱眙的樣子。老盱眙要換新顏,如一只龍蝦要脫殼成長。推進老城區“老北頭”連片改造,盱眙把老城區讓給了山,讓給了水。山,在水里看到了自己的秀麗;水,在山中顯示了自己的嫵媚。有一位詩人說,盱眙,是一座放大了的盆景,我看也是。
張目或者直視,與小龍蝦那抹紅形成對比的是綠、黃、白、銀,五彩繽紛。
綠是底色,盱眙森林覆蓋率超過30%,擁有第一山和鐵山寺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被譽為“南京的后花園”“長三角的休閑園”。南京天文臺觀測站駐足在鐵山寺,因為這里是一片“凈空”。
黃是深度。作為古泗州州府所在地,這里的皇天后土藏在隨手撿拾起的瓦片中,浸潤著歷史的痕跡。盱眙境內曾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彗星運行圖,戰國時期的陳璋圓壺成了江蘇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讓人遺憾的是,另一只陳璋方壺,至今還流失異鄉。
白是驚艷。凹土是一種稀有非金屬礦產資源,號稱“千用之土、萬土之王”,用途之大讓人無法想象。盱眙凹土占世界總儲量的49%。
銀是光澤。“軸承之都”為盱眙添彩。十年一劍,盱眙工業園區吸引了近500個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軸承、凹土、新能源等特色產業。
張目或者直視,盱眙讓人流連。
(作者系江蘇省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統籌:陶玉德
記者:王錫斐 莊濱濱
編審:李紅笛 孔明
視頻:王錫斐 劉劍忠 顧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