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4月16日,由團結出版社主辦的“大變局中的讀書人——《人事完缺:吳梅村傳》新書分享會”在南京先鋒書店舉行,聚焦時代鼎革之際讀書人的方位、選擇、記錄和思考。
△《人事完缺:吳梅村傳》
活動現場,《人事完缺:吳梅村傳》作者、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振羽,與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沈衛威、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暉、東南大學教授王華寶三位嘉賓共同圍繞新書及時代變革下讀書人的選擇、際遇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活動現場
歷史需要不完美的“圓形人物”
《人事完缺:吳梅村傳》一書從吳梅村明末高中榜眼、一朝喧傳天下開始,重點審視了他在歷史大變局中的人生境遇和艱難抉擇、易代之際其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文學藝術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比較完整地梳理了詩人并不漫長卻跌宕起伏、足垂千古的一生。
為什么會特別關注這樣一位四百多年前的文人?
談及創作初衷,王振羽表示,牽掛吳梅村至少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作為明清交際的一個讀書人,吳梅村被后人譽為“元白之后又一高峰”,他和那個時代諸多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滄桑巨變中經歷了肝腸寸斷、彷徨猶豫的心路歷程和諸多痛苦抉擇,臨死之前他說:我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境不嘗辛苦,實為天下大苦人。
△王振羽
千百年來,我們的歷史和歷史研究多以記述和分析政治史和制度史為主,以帝王將相為中心。但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往往可能是我們不以為意的,有血有肉、有悲歡有離合的“小人物”。王振羽認為,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既需要剛猛決絕的斗士,也需要吳梅村這樣也許并不完美,甚至是不無瑕疵,但卻真實的極具懺悔意識和自省意識的讀書人。吳梅村可能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鐵血男兒,沒有像史可法、夏允彝、楊廷麟等人為國死難,但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了整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也從而成就了自己復雜痛苦也豐富卓異的人生。
王華寶指出,古代讀書人素以治國平天下為自己學術成就與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其知識學問最終只有通過政治的實踐與檢驗來確證其價值。在這種強烈的單一價值理念驅使下,由士而仕,博取功名,投身宦海,成為古代讀書人最為規范的自我角色認同。吳梅村的“失節出仕”,是民族氣節與政治立場沖突的體現,是他個體生命、家庭與歷史變遷的時代悲劇。后人分別從多角度展開評說。如果在當時的政治學術氛圍中,知識分子努力將儒家學說作為轉化政治與社會道德的精神資源,來改造社會,那是否是可以理解的呢?
△王華寶
在王華寶看來,王振羽筆下的吳梅村是解釋性的、鮮活的而又可理解的,是一個有才情的、并非散淡閑人的、有情義的“圓形人物”?!拔覀兞私鈿v史,探討歷史人物,一定要深入下去,知人論世。一名作家、書寫者或研究者,其敘事立場、價值判斷等,對這種獨特存在的‘歷史記憶’的解讀與建構,既不是‘懷舊’,也不是‘表彰’,而是通過像《人事完缺:吳梅村傳》這種傳記文學的非虛構寫作,架起一座穿越時空的文化橋梁,引導人們對當下和未來進行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吳梅村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在歷史語境中理解歷史人物,在時代精神中樹立大歷史觀,對歷史人物有理解之同情?!?/p>
對于吳梅村是復雜的“圓形人物”這一理解,王暉也有共鳴,在他看來,選擇這一具有復雜人生經歷和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作為再現對象本身,就足夠說明作者觀照歷史、審視現實的勇氣和擔當?!霸凇秴敲反鍌鳌分?,作為創作主體的王振羽具有濃郁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也包孕著深厚的人文情懷。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知識分子寫作,那就是以描述一個明末清初時代轉換之中遺世而獨立的詩人形象,表達自己作為喧囂時代‘逆行者’的立場。對于吳梅村這一人物的藝術再現,其用意絕不僅僅在于還原歷史原態、還原人物真相,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以吳偉業為代表的一代有風骨、有情懷、有才華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重現、重構與重審,達到讀史明智、以古鑒今的目的?!?/p>
詩史互證的筆法
沈衛威從史、哲、文三個方面對作者王振羽及其《人事完缺:吳梅村傳》進行了高度評價。沈衛威認為,人物傳記的定位,是在正史與野史的融通之中,在宏大敘事與喃喃細語的粘合處,在家國興亡與個體責任擔當的命運里,大寫一個人,并具有獨立的藝術品格。王振羽30年來一直堅守非虛構寫作,即是以史實為骨架,學識為經脈,想象為血肉,為歷史人物立傳。如果在傳記之外給《人事完缺:吳梅村傳》一個學理定位,那就是詩史互證。詩史互證的方法由陳寅恪開創,他將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解析為釋證、補正、參證,并在此基礎更上一層樓,他的《元白詩箋證稿》和《錢柳因緣釋證稿》用詩歌來考證歷史,用歷史來印證詩歌,這是民國文史研究、寫作的典范式學風。
△沈衛威
王暉從非虛構寫作的基本敘事倫理角度切入,將這種詩史互證的筆法歸納為“跨文體”的特質:“作品所描述的吳偉業獨具個性,是一位真正純粹的詩人,其詩以明末清初的歷史現實為題材,反映物是人非的社會變故,描寫動蕩歲月的人生圖畫,志在以詩存史。也將其詩與人生相映照,寫出其少年得志、中年遭亂、晚年悲苦的人生悲劇。這部作品恰到好處地引用吳偉業的大量詩作,既是展現其以詩感懷時代興亡更替、悲嘆失節和救贖靈魂的文學成就,也以此作為再現人物性格、凸顯時代語境、推進敘事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基于大量歷史事實呈現的基礎之上,加以文學化表現,諸如各篇里通過大量細節與場面的描述,表現吳偉業等人物的對話、心理及言行,生動復現歷史場景與人物心態,寫出了吳偉業性格特點、為官為文的因緣際會以及命運轉換的歷史必然性?!?/p>
△王暉
王華寶同時也談到了傳主吳梅村對詩與史的協調能力:“吳梅村‘才華艷發,吐納風流’,奠定了他在詩歌史上的較高地位,有‘詩史’之稱。這是非常高的評價,‘史主于紀大而略小,詩主于闡幽探賾’,協調好詩史二者的關系并不容易。他的七言歌行體敘事詩,趙翼評論說‘以唐人格調,寫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詞藻又豐,不得不為近代中之大家’?!?/p>
在吳梅村的閑情逸致、與卞玉京的個人情感生活之外,作者王振羽也更看重吳梅村的歌行體作品中對歷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判斷:“他怎么看皇太極,怎么看李自成等人,很多觀察和思考已經遠遠超越了他所處時代,他的歌行體里有一部完整的晚明史,他的選擇、他的記述很真誠,有歷史的真實。當代的很多書寫者,面對重大事件往往陷入失語狀態,他們不如吳梅村。歷史沒有多少新東西,不過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邏輯性的展開,我們當下面臨的許多問題,背景可能有變化,載體可能有變異,但是實際上的困境沒有太大不同。歷史充滿了智慧,但它不是一門科學,好多事件其實充滿了偶然性,很多時候都在考驗著一個處在具體時代的人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和判斷。在時代的夾縫當中,我們不要認為任何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p>
“筋道耐嚼,味在湯里”
“今天在座的此書作者,乃昔日中原的文學少年,欲渡黃河冰塞川,行登紫金客東南。讀書破萬卷,揮筆笑文壇。在許多場合聽他講話,糞土萬戶侯,八卦娛樂圈,外史新儒林,帶入感,現場感十足。我都有一種聽評書或聽播新歷史小說的感覺。振羽有歷史癖好,從細說光武二十八宿,歷明末亡國遺恨,史清初龍興江南文化,到民國首都風流人物,多少江山社稷事,家國恩怨情,都付談笑中。他那個大腦袋,記憶力超人,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勤于創作,能將散落的歷史碎片,絲竹馬跡,快速編制出一個栩栩如生,身臨其境的故事?!?/p>
活動現場,沈衛威發表了一段文采斐然的作者印象談,進而論及他的閱讀感受:“其傳記,語感快意恩仇,酒旗風展中;遣詞汪洋恣肆,舉杯換盞時;語意質地明凈,或靜水流深。人物對話,如河南面食,寬窄厚薄,皆筋道耐嚼,味在湯里;大場面如大口吃面,大口喝湯;微觀呈現時,舒張有度,粗蘿卜細絲,若牡丹燕菜,天朝第一君,武曌女兒身之所愛。千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曉風殘月時,闖進一位高歌大江東去的川中漢子蘇東坡,杭州風景不再舊曾諳;簾卷海棠紅后晚櫻朵朵的煙雨江南,豫中漢子,打馬過來,手持一卷非虛構文本《吳梅村傳》,南京文壇,別樣風景耐看。舊時秦淮明月曾照江左偉業,今日先鋒氛圍可慰大云道人?!?/p>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原總編輯汪修榮也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人事完缺:吳梅村傳》一書的喜愛及對作者的充分肯定。
△經盛鴻
△汪修榮
團結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趙廣寧代表出版方對《人事完缺:吳梅村傳》及其作者給予了高度贊賞。趙廣寧表示出版社與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有著深厚淵源,出版了大量民國史、抗戰史以及民國人物傳記作品。希望通過出版優秀的圖書作品,為時代立傳,為燃燈者立傳,為吶喊者立傳,同時也為思想和文化尋找薪火傳人。
△趙廣寧
現代快報+記者 姜斯佳/文 團結出版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