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堅持問題導向的“四部曲”。
4月21日,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目標引領,突出問題導向,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了嶄新局面。”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這一思想的重要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問題導向,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行為準則、精神境界和實踐品質。承認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堅持問題導向的“四部曲”,實踐是問題導向的關鍵要素和邏輯歸屬。
意識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敢于承認問題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痹隈R克思看來,出現問題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承認問題而不否認問題。這里所說的承認問題,不是指承認某個具體問題,而是指在進入具體工作領域前,需要提前做好關于“承認問題客觀存在”的思想準備和心理準備。
其一,從思想層面來說,要樹立科學世界觀,認識到問題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毛澤東強調:“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币磺惺挛锒即嬖诿?,一切事物中又包含了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因此,我們要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就必須首先學會正確對待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矛盾中所包含的問題。
其二,從心理層面來說,要做好置身于風雨之中,接受困難磨礪與錘煉的心理準備。僅僅在認識層面承認問題是不夠的,有些人能在理論層面承認矛盾的普遍性,但具象到個體尤其是自身實際經驗的層面,就不接受問題出現在自己身邊,從而不能真正從自身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其三,從行為層面來說,要善于做好調查研究,不斷推進解決真問題的理念思路。一定的心理和思想總是要反映到行為上來,形成行為習慣,才能把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固化下來。只有瞄準真問題,下足真功夫,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才能真正推動社會發展。
態度導向:高度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
高度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作為堅持問題導向展開的第二個邏輯環節,實際上強調的是一種明察秋毫的能力,本質上就是直面而不回避問題的一種態度。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問題從產生到發展勢必經歷一個過程,人們如果忽略這一過程,等到問題愈演愈烈以至于徹底暴露出來,勢必已經根深蒂固、積重難返了。
其一,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独献印分杏芯湓?,叫“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也就是說,把問題當問題,才能不出問題。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就要把“檢視問題”貫穿始終,督促黨員干部好好查一查、找一找自己存在的問題。理論學習上,是不是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服務人民上,是不是還存在“被動等待多、主動作為少”?調查研究上,有沒有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只有正視問題,才能在自我解剖、自我審視中更上一層樓。
其二,要有時刻斗爭的準備。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把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在啃硬骨頭、涉險灘中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糾治“四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著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等方面,都彰顯了鮮明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展現了強烈的自我革命的勇氣和敢于斗爭精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蔽覀円愿鼒远ǖ牧隼卫伟盐照_斗爭方向,時刻保持斗爭準備,做到在各種問題和挑戰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
其三,要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實踐告訴我們,越是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我們的信心從何而來?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來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來自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以壓倒一切困難的信心去堅決克服困難,完成挑戰;沒有任何借口不以“乘風破浪”的姿態、“中流擊水”的勁頭向深層次利益問題觸及,向頑瘴痼疾開刀,從而推動各領域改革全面攻堅提速。
方法導向:科學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問題
發現問題、了解問題后,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科學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問題。如果光發現問題不研究問題,或找出問題后束之高閣,問題就會“爛尾”,失去其意義。一旦掌握問題,必須下一番功夫深入分析,既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又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由表及里,找準問題發生的源頭和規律,謀勢而動、順勢而為、應勢而變。
其一,要堅持靶向發力,聚焦重點領域。面對國際局勢的錯綜復雜,要在完善外交布局、引領全球治理、促進全球發展等重點領域深入研究;面對國內秩序的深刻調整,要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這三大攻堅戰涉及的重點領域扎實推進。只有把目光聚焦到發現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突出問題、重點領域,才能形成推動事業發展的“施工圖”。
其二,要科學精準施策,圍繞重要任務。如果脫離中心工作、重要任務,問題解決的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在河北正定,習近平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癥結問題,提出“半城郊型”經濟發展理念;在福建,習近平圍繞廉政建設、社會風氣等重點任務,開展深入研究,認為這是關鍵、要害;在浙江,習近平在總結浙江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浙江八點優勢提出八項重要舉措。只有聚焦重要問題、細分重點任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其三,要掌握民情民意,關注重點對象。從出發點上說,就是想問題、定計劃、作決策都應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從落腳點上說,就是要看工作實效是否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問題、實現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在脫貧攻堅戰中,了解中國貧困地方和群眾的真實情況,通過分析不同地區的特點和短板,針對性地幫助當地群眾脫貧。在科技發展中,要求高校把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基本任務,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增強創新意識,在創新創造中積累經驗,成為國之棟梁。
結果導向:敢于觸及矛盾,長于解決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要重態度、重思想,但更要見行動、見成果。問題的擱置或不解決,往往會成為潛在的隱患、爆發的危機。因此,面對問題時,我們要堅持解決問題,不能放過問題,而要想順利解決問題,就必須增強自身本領。
其一,要練就從表象發現問題的洞察能力。從紛繁蕪雜的表象中抓住“牛鼻子”的認知與洞察,對于解決問題至關重要。我們要弄清楚,哪些是群眾的思想認識問題,哪些是涉及意識形態斗爭的政治原則問題,哪些是影響工作全局的關鍵性問題,哪些是各個環節上的具體性問題,哪些是已經具備條件可以解決的問題,哪些是還需要加強研究并等待時機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這些洞察與判斷將決定今后工作的方向,影響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和呈現結果。
其二,要練就與基層干部群眾溝通的聯系能力。問題是時代的先聲,時代屬于每一個人,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黨員干部同群眾說話,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認識問題,是一個覺悟問題,是一個治理能力問題。高高在上的態度只會引起基層群眾的反感,解決問題的成效將大打折扣。要拓展發現問題的渠道,通過與網民溝通,了解網絡民意;通過學習網絡語言,把成果通過網絡呈現,把黨的聲音通過網絡傳播,在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中鍛煉、提升、檢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三,要練就準確預判、當機立斷的決策能力。樹立戰略眼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調研,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為決策做好預判;堅持系統思維,對共性、個性問題進行分層分類,將研究成果上升為決策部署;做到知行合一,得到了對問題的規律性認識,再把它放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檢驗,推動實踐的發展,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