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冰
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指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調查研究本質上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最終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毛澤東同志曾將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做好調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把改進調查研究作為中央八項規定的第一條。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翻開《之江新語》,打頭第一篇就是《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這其中的“效”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不斷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努力做到出實招、見實效,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
調查研究是基礎,解決問題是關鍵。如果光調查不研究,光研究不解決,調查研究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然而,在一些地方調查研究卻“走了樣”“變了味”:有的調查研究“嫌貧愛富、舍遠求近”,示范點絡繹不絕,落后地門庭冷落,運動式、走過場式調研華而不實;有的回避問題、繞開困難,選擇調研課題時挑肥揀瘦,對成熟的、完善的課題重復調研,而對全新的、有挑戰性的課題則少有問津;有的調查研究虛頭巴腦,有過程、無結果,“斷頭式”調研不斷,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實招硬招……這些調查研究往往是興師動眾來、稀里糊涂走,基層反映的問題得不到切實的解決,反而為了“迎調”加重了負擔,讓基層群眾“有苦難言”。說到底,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手段,群眾最關注的還是“辦了什么實事”“解決了什么困難”。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各種風險挑戰、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越是如此,越需要我們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局面、推動發展的突破口,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著力搬掉調查研究“求實”過程中遇到的“絆腳石”,真正實現“調”以務實、“研”以致用。唯有如此,才能讓黨調查研究的“傳家寶”歷久彌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
當下,全黨上下正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此為契機,起而行之、勇挑重擔,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練好調查研究“基本功”,把解決問題作為檢驗調查研究實效的“試金石”,一錘接著一錘敲,一步緊跟一步行,切實把調查研究的“問題清單”變成工作實績的“成效清單”,以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事業的發展指數,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