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緊跟時代,時代指引創作。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淮劇團深耕劇目創作,加快劇團創新轉型,實現從“艱難求生”到“浴火重生”的蝶變,被業內譽為淮劇藝術“漣水現象”,相關經驗做法被中央宣傳部《文藝信息》第8期刊載推介。
新戲讓劇團獲新生
漣水縣淮劇團創辦于20世紀50年代。近年來,隨著演出市場發生巨大變化,劇團因生存發展面臨突出問題和困境,劇目創作也陷入老戲老演、老演老戲的停滯狀態。經過深入反思,劇團認識到一定要做反映時代主題、符合人民需求的新戲,讓觀眾重回戲曲市場。此后,一部部反映當下身邊人身邊事的淮劇“新鮮出爐”,深受群眾歡迎。2010年起,漣水縣淮劇團陸續創作推出現代準劇“村官三部曲”等,塑造了大學生村干部常螢螢、留守村干部陸二黑、扶貧村干部花喜鵲三代主人公心系農業農村農民,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感人故事,真實呈現了蘇北農村十多年的進步與變遷。劇目以輕松幽默又貼近生活的輕喜劇氣質,將帶著強烈時代氣息和濃郁生活情趣的新農村生活展現在舞臺上。以“村官三部曲”為代表的系列淮劇作品獲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省文華獎等30多項大獎,同行紛紛贊嘆“小藥鋪賣出了大人參”。
劇團創新傳統的表演程式,以現代戲為抓手,以輕喜劇為突破口,在保持淮劇原有文化風味基礎上,注重吸取其它劇種和現代藝術優秀成果,在唱詞、編曲、舞美等方面吸收現代文藝元素,使淮劇藝術更加切合現代欣賞需求。目前漣水縣淮劇團演出市場已從淮安延伸到大江南北,在淮安本土也形成了“劇團送戲、鄉鎮要戲”的喜人局面,兩次參加全國基層戲曲院團匯演開幕式首演和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劇目展演,入選省組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演出活動。??
?好戲必須“采寫”和“較真”
劇團曾一度走村串戶演出,可是觀眾越來越少、掌聲越來越稀,一場戲下來,臺下座位空蕩蕩的。就在此時,有人找到劇團:“村里的好人好事,能不能請你們唱唱,給大伙鼓鼓勁?”劇團去了,寫了一出家庭孝心戲,演真人真事贏得了滿堂喝彩。每當劇團演出之時,觀眾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劇中先進典型人物成了群眾的偶像和學習的榜樣,在無聲無息中為家庭和睦、鄰里和善提供了動能。
此后,劇團以“接地氣、有意思”為創作宗旨,突出農村大舞臺,凸顯農民主人翁,注重從老百姓生產生活中抓取“活魚”,力爭演農民的事、說農民的話、唱農民的腔.用貼近群眾的“土味”作品引發共鳴,在濃濃煙火氣中抓住老百姓的心。
在創作過程中,劇團每年都到農家體驗生活、尋找故事線索,主創人員扎根鄉鎮、村居采風采訪,演職人員走進農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認真揣摩角色。為了劇本創作更貼切實際,他們深入百余個村莊走訪,劇本每完成一稿,都會邀請黨員干部群眾代表評價,讓“村干部說真不真”“群眾說像不像”。獲得諸多榮譽的“村官三部曲”和“黨員三部曲”第一部以及《一只袖章》《芝麻官鉆笆斗》《雞村大事》等小淮劇都是這樣“采寫”和“較真”出來的。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名家點評《留守村長留守鵝》“該劇抓住生活情趣,非常自然地制造了許多笑點,在今天的戲曲舞臺上顯得難能可貴”。
小劇種更需要大支持
幫助基層戲劇團擺脫困境,黨委政府支持和重視是保障。漣水縣淮劇團在新時代的涅槃重生,是省市縣宣傳部門和文化部門高度重視文化事業、支持劇團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漣水縣委縣政府設立300多萬元“雙名”工程專項資金,每兩年組織一次“雙名”典型評選評獎表彰,通過以獎代補形式,鼓勵淮劇精品的創作生產。在人員配置隊伍建設等關鍵環節給予劇團扶持,拿出120萬元委托揚州藝校、淮安藝校培養淮劇學員18名,為劇團注入新鮮血液;啟動實施3200多平方米的團部及小劇場建設;通過財政補貼支持劇團常態化開展送戲下鄉,對超額完成演出場次的給予每場4000元補助。同時,對接市場、引入競爭,對淮劇團實行“事轉企”改革,人員收入與績效掛鉤,促使劇團變“等米下鍋”為“找米下鍋”“定單下菜”,激發縣淮劇團創造力。漣水縣在全縣16個鎮街園區選擇有條件的村居社區建立126個百姓大舞臺點位,推動送戲下鄉重點輻射,確保送戲下鄉覆蓋全縣所有村居社區。
漣水縣淮劇團自身也建立了一套題材規劃、作品創作和人才培養機制。題材規劃方面,每年年初召開“諸葛亮會,研究題材選項,建立劇目題材庫,每半年組織一次題材規劃會,邀請專家和各方面代表反復研討論證。作品創作方面,針對編劇人才短缺問題,探索采用劇組制形式,吸引省內著名編劇加盟,加強與省市宣傳文化單位匯報溝通,爭取更多業務指導。人才培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每年200多場演出中,主要角色都由自己劇團演員擔綱;同時,遴選學員拜資深專家為師,實行“一對一”傳幫帶。當前,劇團36名團員中,國家一級演員3人、二級演員9人、三級演員17人,其中演員許晴獲得第28屆上海白玉蘭獎最佳配角獎,這是全國縣級劇團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演員。(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