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科技工作者日︱給農田治病的“土壤醫生”

編者按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聯合推出策劃,記者走近一群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的科技工作者,聽他們講述以大地作紙、以實干為筆的奮斗故事。

采樣、拍照、記錄裝袋、封口;檢測土壤pH值、養分、重金屬含量等指標;出具“診斷書”后“對癥下藥”。這樣對受污染土壤進行檢查和診治的程序,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真已經重復了很多遍。5月26日下午,李真正忙著給待診斷的土壤“看病”、“開方”。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根。干凈、肥沃的土壤才能種出安全、健康的作物。由于特殊地質、工業污染、和肥料施用不當等原因,我國部分耕地污染物超標。2014年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達19.4%。

耕地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大力推進土壤污染修復勢在必行。2014年,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李真決定從地質學研究轉向土壤生態學。加入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后,他便開始與耕地土壤打交道,常年在戶外農田采樣、檢測、配修復劑、監測,“一年至少3個月不著家,其他時間就是在教室里上課,在實驗室里做研究。”

耕地土壤關系著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在李真看來,修復受污染土壤猶如給病人診治,一定要慎之又慎。“土壤敏感,如若修復劑不行,可能會影響糧食生產,如果產量降低,不僅影響農戶們收益,國家的糧食總產也會受影響。”修復之前,李真往往會帶學生多次檢測土壤受污染程度和肥力后,再因地制宜配制修復劑。

幅員遼闊的中國,各地耕地土壤狀況不盡相同。經過長期的理論鉆研與實踐試驗,南農大資環學院學者們探索出基于“菌—礦—肥”三元體復合體系配制修復劑的方法。“菌是類似于功能酵母的微生物菌;礦是如磷酸鹽、粘土等土壤中的礦物質;肥就是有機物料。”李真告訴記者,針對土壤特性,可通過將不同類型菌、礦、肥按比例配制,達到“修復土壤、驗收植物、保質保產”的最終目標。

李真(左二)和學生到田間監測

耕地修復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對“茬口”的把握。“比如水稻,我們要在上一季作物收割后和水稻插秧前把修復劑上到田,不能耽誤農戶種糧食。”五、六月是李真及團隊最忙的時候,隨江蘇乃至全國作物收割、耕種時間“遷徙”。上完修復劑后,團隊需在各個重要時間段開展日常監測,了解土壤健康狀況。“像水稻的分蘗、抽穗、結實階段,土壤內的各種元素都會發生變化。”

工作九年來,李真和團隊主持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土壤修復項目,累計修復6.3萬多畝耕地。長期俯身大地,為農田“把脈開方”,他們不斷在實踐中創新,發表高水平論文數十篇,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還制定了國內首個磷酸鹽修復劑的產品標準。目前,由南農大資環學院主持構建的江蘇省第一條菌礦肥土壤修復劑生產線即將迎來驗收。“世界各地都存在耕地土壤污染問題,希望今后不僅能修復我國的耕地,還能把修復劑出口在國際上廣泛應用。”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記者 苑青青/文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