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科技支撐,江蘇建設現代“桃花源”

“這個桃肉甜中帶點酸,風味獨特。”“這個果型正圓,著色均勻。”……近日,由江蘇現代農業(桃)產業技術體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泗陽縣等聯合主辦的“江蘇省桃產業技術發展論壇暨2023年優質桃果評比活動”在泗陽舉行。

記者了解到,在現代農業科技手段“加持”下,我省桃品種不斷改良,栽培技術升級,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研—試—推”一體化的特色研發與推廣模式,帶動一方桃民致富。

賽桃會各種風味桃果亮相

在泗陽賽桃會評比現場,66個品種、315份桃品整齊排列,甜香撲鼻,評委們拿著小本邊品嘗邊打分。

記者在評委的評分表上看到,比賽實行100分制,外觀品質滿分40分,內在品質滿分60分。“桃果評比,四分看外表,六分看內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沈志軍介紹說,桃果評選也有獨有的審美標準,不僅要果型端莊、著色均勻,風味上更是講究酸甜度和香氣。

沈志軍拿起一只桃子告訴記者,外觀品質好的桃子外觀正圓稍扁。他以近幾年南方流行的鷹嘴桃為例介紹了“正圓稍扁”的優勢所在。“鷹嘴桃果頂形似鷹嘴,一旦在運輸過程中遭受磕碰,‘鷹嘴’便不復存在,高難度的運輸使得鷹嘴桃商品性不高。”宋宏峰介紹說,商品桃外觀一定要圓整,保留原有品種的特性。“顏色方面,不同的消費市場對顏色的要求不同。”宋宏峰表示,從本次參賽的桃子來看,大多是白里透紅,也有部分全紅。“不管是什么樣的顏色要求,著色均勻都是‘硬指標’”。

桃子的內在評比則主要是從甜酸風味、果實香氣、成熟均勻度等指標測評。那桃子是不是越甜越好?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南京綜合試驗站站長宋宏峰研究員表示,本次參賽的桃子全部用糖度計測量了SSC(可溶性糖類含量)指標供評委參考,但甜度不是絕對指標。他拿起一只扁平的蟠桃向記者解釋:“這是桃中的明星產品金霞油蟠,雖然它外觀優勢不高,但口感甜中帶酸,以最佳的糖酸比著名。”宋宏峰表示,甜酸風味的中和會使桃子口感更優越,現今的科學育種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保留桃的部分酸味。

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評選出金獎70名、銀獎80名,優秀組織獎4家,獲獎桃果品種主要包括霞暉10號、湖景蜜露、金霞油蟠、霞脆、白鳳等。記者注意到,泗陽桃果在此次評選中表現優異,獲得10個金獎,12個銀獎。連續參加五屆桃果評比大賽的泗陽縣桃農協會會長章健欣喜地感嘆:“我們一開始種桃只講究數量不講究質量,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益。參加多次評比后,我們了解到優質桃的生產標準,在江蘇省農科院專家的技術幫扶下,不斷改進桃木品種和栽培技術,現在桃果已經形成知名品牌,銷售跨出省門,帶動桃農致富。”

好桃果是如何“煉”成的?

“桃是江蘇栽培面積最大的水果,在72萬畝左右,產值近100億元。‘陽山水蜜桃’、‘泗陽鮮桃’等品種各放異彩,桃產業也在強農富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蔡恒表示,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于2018年建立了江蘇現代農業(桃)產業技術體系,有3個創新團隊和12個推廣示范基地。桃體系在品種結構優化與調整、優質栽培技術集成與應用、生態友好與產品安全等方面全面支撐了全省桃產業的發展,形成“研—試—推”一體化的研發與推廣模式。

泗陽縣是該模式的受益者。2013年起,泗陽縣開始大力發展桃果產業,借助江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科研力量和省現代農業(桃)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技術支持,提升桃果種植水平,促進了桃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構建,基本形成了輻射全縣各鄉鎮、街道的“三帶兩片”桃果產業發展格局,打造出一片現代“桃花源”。

泗陽縣大康桃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劉正軍有220畝桃園,然而,對種植品種的盲目選擇、不到位的栽培技術、不科學的植株排列等因素的疊加,讓他在2015年吃盡苦頭。“好不容易掛果,卻發現根本沒法賣”,油桃、蟠桃、毛桃的混合種植及狹小的株距、行間距讓采摘變成了一件難事,桃子質量也不高。接到劉正軍的求助后,沈志軍提出“隔株去株、隔行去行”的建議后,劉正軍砍去了園內四分之三的桃樹,并根據意見嫁接霞脆、金陵黃露等優質品種。一年后,劉正軍的一萬棵桃樹順利掛果,當即銷售一空。

沈志軍介紹,江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長期致力于桃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新品種的選育與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桃創新團隊建國家桃種質資源圃(南京),保存桃種質資源1300余份,自主選育桃品種40余個,為我省桃產業的發展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

邁向高質量發展亟待加快機械化

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不僅從各產區遴選了優秀的樣品,到全省的平臺上進行評比,促進優質果的產出,還讓研發人員與產業一線直面、及時、即時交流產業中的問題,形成“產業有需求,研究有方向,推廣有目標”的協同共進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體系。全省科研院所研發人員,來自無錫、蘇州、常州、宿遷、徐州桃主產區的專業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戶等,共240余人參加。

經過換種與改良栽培技術,我省桃產業已邁上“快車道”,但如何更高質量發展?宋宏峰提出建設現代化農場。“桃農為方便套袋、采摘,會修剪樹高在2米以下,使單位面積產量受到限制。”近年來,宋宏峰大力推廣使用兩主枝“Y”形,將樹修剪為夾角為40度的高冠樹形,配合機械升降摘果平臺的使用,為桃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們向天要空間,將原本3.5米以下的樹高提高到5米左右,1米就是1000斤的產量。”宋宏峰說。章健的桃園在指導下將桃樹修剪為小夾角V字形后,不僅結果高度提高了2-3倍,畝產量也從原先的不到2000斤提升至3500斤。

“目前桃產業現代化方向以機械化為主,搭配宜機化的樹型、種植地。”宋宏峰坦言,目前傳統桃園仍占較大比重,機械化程度不高。關鍵技術人才高齡化、稀缺化等難題要求桃產業加快機械化的步伐。為全面機械化,宋宏峰團隊將“宜機化”貫徹到桃園生產的每個過程,打造宜機化園區。從建園開始控制桃樹密度,確保機器能夠到達每一棵桃樹下,使除草、施肥等全面機械化,利用平臺機器輔助套袋、采摘等人工工作。“我們機械化的目標就是實現‘高、優、省’。”宋宏峰說,“高”是高冠高產;“優”就是桃子優質、安全;“省”就是省工、省力、省錢。桃產業更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機械化的推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文/攝 實習生 楊舒雅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