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識別干部是選好用好干部的前提。當前對干部的考核了解,往往聚焦現任崗位表現,視野相對局限,或易造成“以一時成敗論英雄”。著眼干部成長全周期,以歷史的視角回溯實施離任后評價,可反向拉長時間度量,為精準識別干部、正確使用干部提供有力支撐。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作為知事識人體系的關鍵一環,開展離任后評價有助于組織部門拓寬視野,對干部進行前后貫通式跟蹤了解,實現精準“定位”、立體“畫像”。實際上,有的干部在離任前后“政聲”可能發生明顯變化。比如,在任時“推進工作力度大”變成離任后“抓工作急于求成”,“敢于拍板決策”轉而成了“作風蠻橫霸道”,彼時引來“一片叫好”的項目后續徒留“一堆麻煩”。當然,也不乏有的干部在任時被指“缺乏膽識和魄力,干工作不溫不火”,離任后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成效逐漸顯現,繼而受到干部群眾的廣泛稱贊。這看似矛盾的背后,反映的是褪去權力人情“外衣”的真實民意,呈現的是歷經沉淀后的價值歸宿,考驗的是組織部門穿透迷霧、去偽存真的辨析之力。
開展離任后評價,評的不僅是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更看留下了什么。注重健全機制,聚焦評價誰、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等關鍵點位,積極探索周延簡便的操作辦法,防止空對空、走過場。優化評價路徑,主動變“關門評”為“開門議”,更多走進干群聽“真聲音”、深入一線看“活情況”,在互動交流中獲取最直觀的“一手資料”。具體操作中,可圍繞曾經的共事協作方、利益相關方、中立第三方甚至矛盾沖突方等不同群體,分類適用評價方式,引導放下戒備、敞開心扉。突出以事察人,特別是對于短期難見成效、用常規方式難以評判的工作,持續跟蹤了解,既看當時影響、也看長久效果,既看經濟成本、也看社會成本,既看客觀條件、也看主觀努力,以辯證思維和發展眼光復盤“顯績”與“潛績”、“贊嘆”與“遺憾”,力求全面客觀地評價干部德才表現。
離任后評價本質上是對干部政績觀的一次起底,這不僅需要組織部門擔當作為,也離不開干部本人的正確對待、廣大干群的積極參與。唯有將這一機制引入常態,方能打消各方顧慮,幫助干部放下“干得好卻看不到”的思想包袱,潛心謀事、安心干事,同時也能更好地警醒一些干部勿妄“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