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不能貪大求洋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學者表示,“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是從產業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出發,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不能貪大求洋”,則從產業發展的規模與質量維度提出警示,防范可能出現的偏差和風險。

  當前,準確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內涵,特別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產業發展如何避免貪大求洋、盲目上馬等傾向,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歷史進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警惕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

  過去,人們對“貪大求洋”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城鎮規劃中,一些地方好大喜功,上馬了不少與當地實際不符的“形象工程”,給地方經濟帶來沉重的債務負擔。近年來,這類現象雖已得到有效遏制,但隱藏在產業領域的“形象工程”有抬頭之勢——一些地方發展心切,盲目追求“高精尖”,市場上什么概念火就跟風而上;一些地方一味“挑肥揀瘦”,眼睛只盯“高大上”,那些頂著“高科技”光環、打著“洋招牌”名頭的所謂高端項目,成了搶手的香餑餑;還有一些地方迷戀“大手筆”,張口閉口就是產業城、示范區……

  “從后續跟蹤看,那些貪大求洋、脫離地方實際的項目,進展大都不盡如人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舉例說,過去幾年,不少地方一窩蜂上馬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項目,短時間內風光無限,沒過多久就出現大量項目破產甚至爛尾的情況。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此前表示,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風口行業,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技術、資本匯攏集聚,加之一些地方政府也有轉型升級方面的愿望,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省市、地方確實存在新能源汽車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的情況。

  造車“新勢力”的名單更迭,印證了上述判斷。賽麟、奇點等早期品牌已從國內市場消失,拜騰、博郡、綠馳等廠家連量產車都沒造出來就宣告了倒閉。與此同時,一批新面孔陸續出現在“新勢力”名單上,不過更新節奏較以往已明顯放緩。種種跡象表明,經過幾輪洗牌,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告別野蠻生長,逐步走向成熟。

  與新能源汽車類似,集成電路產業也存在地區間重復投資、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從外因看,中國作為以芯片為核心、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應用市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我國集成電路全行業銷售額繼2021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后,2022年超過1.2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8%。

  我國早在2014年就制定了集成電路發展規劃,提出“主體要集中、區域要集聚”的原則,但現實中,不少地方依然各自為戰,產業布局規劃缺乏協同。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亮等專家調研后發現,即便是在集成電路產業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也是各省市甚至是各區縣各自為戰,同質化競爭明顯,“各地試圖在規劃上形成差異化競爭,但在區域產業規劃協調機制上仍有所缺乏,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趨同,導致資源內耗嚴重,利用效率低下”。

  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以及一些重大項目因投資規模大、發展前景好、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強,往往成為各地產業招商的重點。特別是個別地區過往成功的案例,讓很多地方競相效仿并片面地認為,只要方向不錯或許就能“押注”成功。正因如此,“貪大求洋”成了不少地方產業選擇上的潛意識、招商引資上的普遍心態。

  迫切發展地方經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任何產業項目,無論其技術多先進、前景多美好,都要受到供需規律的約束,并不是說企業生產多少市場就能消化多少,也不是產品技術越先進經營效益就會越好。具體到某個地方、某座城市或某個企業看,發展高技術產業、上馬大項目有其內在合理性,也大概率能取得成功,但這些產業“遍地開花”、地方盲目投資的結果,必將帶來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甚至會產生經濟學上常見的合成謬誤,即局部或微觀上是對的,但在宏觀上并不一定總是正確的。對此,我們應保持警惕。

  尊重產業發展規律

  當前,有關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討論很多,一般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包括發達的制造業、強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優質的服務業以及保障有力的農業,而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特點,主要體現在戰略支撐性、安全韌性和發展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面。

  考慮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復雜性,產業領域“貪大求洋”現象的出現,可能并不單純是政績觀問題,它與地方管理者對相關產業的認知水平、要素配置能力等也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高科技往往也伴隨著高風險,而產業轉型與創新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此背景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這既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理性要求,也是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的科學態度。

  棉紡織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棉紡織業如何轉型升級來適應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要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對此觀點很明確:棉紡織行業發展要立足產業實際,尊重產業規律,不能好大喜功、喜新厭舊。要摒棄僥幸心理,一切從實際出發,守正創新,固本培元,加強材料創新、制造創新、設計創新,在強化傳統優勢中構建產業未來。

  新興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戰場。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劉振中認為,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既包括產業的高端性、產銷銜接的高效性、產業占比的協調性、產業之間的融合性以及基礎配套的完善性等,也包括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支撐性、引領性、安全性、開放性和可持續性,都應一并動態考量。

  針對當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非理性傾向,劉振中建議從四個方面來統籌謀劃產業發展:一是發展自身有一定基礎的產業,不栽無根之木;二是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不盲目跟風追熱;三是發展區域資源環境能夠承載的產業,不求大超載;四是發展能夠保障鏈條安全的產業,力避失控斷鏈。

  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成功例證。作為制造業強省,廣東在電子信息、精密制造等領域具備較好產業優勢,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此基礎上通過最大程度地降低綜合成本,形成了對燃油汽車的比較優勢。同時,廣東以“鏈長+鏈主制”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以此為牽引促進產業鏈“補鏈、延鏈、固鏈、強鏈”。即便是在“脫鉤斷鏈”的不利影響下,廣東新能源汽車也依然搶占了先機、贏得了主動。

  在區域之間產業競爭較為激烈的情況下,以產業鏈招商增強特色產業要素集聚,提升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能力,讓很多地方嘗到了甜頭。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統計,國家第一批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已累計入駐中小企業3.1萬多家,年產值超過2.5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9.2%。在集群中,涵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7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4家,優質中小企業占比達到24.8%。各地積極發揮各自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群梯度培育體系。

  找準推動產業發展著力點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贏得大國競爭主動的迫切需要。但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絕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能跨越現階段的發展條件和產業基礎,要盡力而為更要量力而行,以避免陷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

  當然,適度超前的產業規劃和基礎研究是必要的,特別是短期內尚不能有效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的情況下,找準推動產業發展的著力點,變得更為迫切。接受經濟日報采訪的專家學者表示,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自主創新能力。當前,傳統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要發揮數字技術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特點,強化“兩化融合”“兩業融合”,加快以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傳統產業。要對存量產業進行精益化技術改造,優化產業結構和戰略布局,投資建設一批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新項目。特別是鏈主企業要勇于“挑大梁”發揮頭雁效應,強化創新體系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

  二是進一步完善制度型開放體制機制,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產業競爭力。競爭性是產業保持活力的源泉。只有與國際化接軌的產業體系,才能稱得上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多年來,我國產業正是通過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和合作,奠定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未來仍需要通過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讓我國產業體系保持旺盛生命力。盡管逆全球化浪潮涌動,但爭取在更大范圍內擴大“朋友圈”,持續推動開放合作與公平競爭,始終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題中之義。

  三是堅定不移推進“雙碳”戰略,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一定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一方面,從產業自身發展來看,需要加快向綠色低碳生產方式轉型,構建起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供應鏈產業鏈;另一方面,從產業發展生態看,要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形成包括綠色金融、科技創新、市場消費等在內的高質量供需體系,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一個基本前提是要妥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好兩者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的不同作用。地方政府需要科學制定其產業發展規劃,明晰并引導本地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但重點應放在不斷完善市場監管效能、加強公平公正公開營商環境建設上。及時預警并糾偏是政府在服務產業發展上的重要職責之一,但決不能代替企業自主決策,更不能為了“考核業績”以所謂優惠補貼等吸引項目進入。

  當前,越是千方百計抓經濟、謀發展的時候,越要統籌處理好國情與世情、發展與安全、優勢和短板、當下與長遠的關系,既要順應產業發展大勢、遵循內在規律,也要綜合比較優勢、生態承載力等因素,注意找準自身定位和著力點。同時,要讓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相得益彰、協同共進,更好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和系統效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經濟日報記者 齊東向 顧陽 牛瑾 佘惠敏 黃鑫 歐陽優 執筆:顧陽)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