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蘇評論員 蘇心
近期,京津冀多地持續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各地救援力量紛紛奔赴災區搶險救災。然而,在一線救援現場,卻出現了“網紅打卡”的奇葩現象。據媒體報道,在涿州救援現場,有兩名網紅身穿紅色背心,拉著一名老人在積水中擺拍作秀,遭到眾人怒斥后才悻悻離開;從涿州洪災現場撤離回來的救援隊也表示,個別網紅號稱是參與救援,實際卻什么都沒干。災情不是“流量密碼”,抗洪搶險更非兒戲,如此消費災情的行為,著實不應該。
無獨有偶,早在2021年,在河南新鄉、鶴壁等災區救援現場,一些網紅涌進災區不僅影響救援,而且在網上發布不專業的救援指導,誤導災民自救求救。多名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絡主播駕車前往災區,現場視頻或圖片顯示,網紅到達災區后,吸引粉絲和當地群眾圍觀,還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
圖片來源:嶗山融媒
一些網紅無底線蹭流量的行為,也讓網友非常憤怒:“建議全平臺永久封殺!”“吃著人血饅頭的網紅,毫無底線!”“于心何忍?良心何在?”微博話題#救災一線豈容網紅群魔亂舞#一度登上熱搜,話題下“救災現場不是秀場,有良知者不應如此”等留言,反映了網友們對此類作秀式直播的厭惡。
抗洪救災是關乎萬千群眾生命安全的大事,要講究科學和專業,切不可因為盲目行動而添亂。事實上,在洪澇災害現場,并不是有力氣、有熱心、有裝備,就能去一線救援的。除政府組織的救援力量外,每次災難現場自發參與救援的藍天救援隊隊員,也都是非常專業的救援力量。揪心時刻,搶險救災本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硬仗,搜救時間緊、任務重,貿然前往災區的一些網紅,即便出發點是好的,但并不能成為救援力量,反而可能會為現場添堵,甚至成為被救援的對象,增加災害現場的救援難度。
在此次京津冀強降雨搶險救援中,北京市房山區藍天救援隊隊員王宏春和劉建民不幸犧牲。消息傳來,人們在為英雄點贊的同時也深感悲痛。而令輿論一片嘩然的是,一些聞風而動的網紅打聽到犧牲隊員的居住地,竟前往其家中或陵園,對逝者家庭或祭奠場景進行圍觀蹭熱點直播拍攝,極大傷害了公眾的情感。
有媒體就此評論,英雄在救人,小丑在掘金,何其諷刺。專業救援隊在默默救人,深藏功與名,連姓名都不愿被大家知曉。反觀那些亂竄的網紅,在水中擺拍、直播,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去了災區,直至救援隊員犧牲仍不忘“榨干”最后一點話題熱度,把流量變現捷徑建立在受災群眾、犧牲英雄家屬的痛苦之上。高尚與卑鄙,大愛與私利,高下立判。
值得警惕和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當一些重大災情發生后,一些網紅“蜂擁而上”已不是個例。災情為何成為一些網紅眼中的“流量密碼”?自媒體時代,所謂“網紅經濟”也隨之興起,催生了一些新的商業形態與營利路徑,而流量則成為在互聯網場域中估價的重要依據。于是乎,為了流量,一些主播就拿著自拍桿“強行演出”,將人命關天的救災現場當作自己的“秀場”,利用公眾的關注度和同理心,將災民的慘狀當“賣點”,用故作的“同情”來賺取粉絲的關注。
退一萬步講,即便社會允許蹭熱點、可以掙流量,但也必須要有底線。對于突破公共道德、社會倫理底線的行為,必須予以譴責、規制,并且保持零容忍。前不久,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不得消費災難事故”。大快人心的是,最近一些平臺相繼發布公告,宣布對多個在救援現場擺拍、干擾正常救援秩序的賬號予以封禁處罰。
從中央網信辦開展的“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到整治“自媒體”亂象“13條”的重磅出臺,再到一些平臺對涉嫌搭蹭重大災難事故、侮辱遇難的救援隊隊員等違規賬號處以禁言等,均釋放了強烈信號,那就是要嚴厲打擊利用災情蹭熱度、消費災情等無良行為。
當然,要讓那些消費災情、亂蹭熱點的“網紅”徹底失去市場,要讓那些嘩眾取寵甚至唯恐天下不亂的“作秀式直播”徹底失去流量,還需要在網絡中的你我都行動起來,一起對他們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