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蒜泥、十三香、清水……在諸多美食中,小龍蝦在全國食客心中有著無法撼動的地位。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小龍蝦,背后實則蘊藏著巨大價值。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小龍蝦不僅能做成美味佳肴,更承載著一個年產量2萬噸、總產值10億元的富民產業。
“藕”遇小龍蝦 荷塘里長出“金名片”
金湖縣被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三湖環繞,水系發達,水質優良。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中生長出來的小龍蝦,腮凈腹白、黃多肉肥。
近年來,金湖縣發揮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打好“生態牌”,大力發展稻田養殖、荷藕養殖龍蝦。特別是藕田套養龍蝦模式,荷塘內浮游生物豐富,小龍蝦可以得到充分的覓食機會。這種養殖模式下的龍蝦個頭較大,品質較好,售價也水漲船高。
“以前種藕,畝產值和稻麥差不多,后來村民發現藕塘里有小龍蝦生活,有人把蝦撈出來賣了1萬多元,村干部便帶頭開始成規模地養殖、有計劃地投苗,相比單一種植蓮藕,一畝地每年能凈增3000元收入。”金湖縣塔集鎮橫橋村黨總支書記丁文清表示。
玉林家庭農場農場主王玉林是橫橋村小有名氣的“新農人”。他是退伍軍人,曾在南京工作,一次出差途中遇到了一群計劃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讓他也萌生了回鄉“掘金挖銀”的想法。
“2016年,我辭職回到金湖,開始嘗試‘荷藕套養龍蝦’的養殖模式。”王玉林介紹,每年的7月到10月份是荷藕生長成熟期,一畝地種植荷藕套養龍蝦,菜藕畝產在2500—3500斤,價格約每斤1元,畝產的龍蝦還能賣3000—4000元,如果行情好,一畝地的年產值接近萬元。
據介紹,目前,金湖縣龍蝦養殖面積為34.2萬畝,其中,池塘蝦蟹混養3.2萬畝,網圍蝦蟹混養12萬畝,稻蝦15萬畝,藕蝦4萬畝,龍蝦年產量為2萬噸,總產值10億元。
2022年,金湖縣成立小龍蝦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積極開展龍蝦擴面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對2022年新發展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給予200元/畝的補貼,目前已落實5.58萬畝。
一片片荷塘藕香蝦肥,一家家農戶致富增收,金湖縣潛心耕耘小龍蝦特色產業二十余載,讓小龍蝦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星產業。
全產業鏈發展 小龍蝦撬動“大產業”
龍蝦產業的實力“出圈”,也帶動了金湖縣養殖、捕撈、儲運、加工、銷售、餐飲、快遞、物流、電子商務等行業的發展,全縣相關從業人員超10萬人。從養殖、捕撈到儲運、餐飲,金湖著力打造以小龍蝦養殖為中心的產業鏈。
我們的龍蝦加工生產線,采用超聲波、高壓渦流等物理化清洗和精準烹制、速凍鎖鮮等新工藝全程機械化加工龍蝦,大大提升了優勢特色產業的經濟附加值。”江蘇金湖江淮龍蝦產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龍蝦調料和龍蝦產品開發、生產及銷售的新型企業,設有產品研發中心、市場營銷拓展中心、龍蝦烹飪技術培訓中心等機構,擁有標準化生產車間、國內先進生產設備及優秀的技術團隊,以及兩萬多畝龍蝦養殖基地。
“公司研發了‘驚湖’牌龍蝦調料,有蒜泥底料、十三香等系列產品,分為固體和液體兩種形態,采用傳統配方和現代工藝秘制而成;龍蝦產品有半成品液氮速凍龍蝦、成品香辣、蒜泥龍蝦等,廣受消費者的歡迎。”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讓龍蝦爬上更多食客的餐桌,金湖縣還集中設立了兩個規模較大的龍蝦交易市場,年交易量2萬噸左右,全年通過電商流通體系銷售的龍蝦約0.4萬噸。
在橫橋村,荷藕套養龍蝦養殖模式不僅富了百姓,還催生了一系列的“美麗經濟”。“除了小龍蝦,荷塘里產出的荷藕制品、荷花瓣烘干等農產品,也得到了很不錯的市場反響,相比發展‘荷藕套養龍蝦’模式前,村民人均收入提升了5000元。”丁文清表示。
打響“金字招牌”“金湖龍蝦”飄香萬里
盡管金湖龍蝦品質優良,曾幾何時,也因宣傳推廣力度不足而“養在深閨人不知”。
近年來,金湖縣不僅逐步打造比較完善的龍蝦全產業鏈,還致力于“金湖龍蝦”品牌標準化建設和產業鏈標準體系的打造,而這也成為金湖龍蝦賣高價、賣好價的堅實后盾。
為進一步規范市場行為,調配市場資源,擦亮“金字招牌”,2014年金湖成立龍蝦協會,建立行業自律標準,2015年又成功注冊“金湖龍蝦”地理標志集體商標。
江蘇太明水產養殖基地總經理張太明是金湖蒜泥龍蝦的創始人,他另辟蹊徑,秘制出了獨特的蒜泥龍蝦烹飪方法。“精選優質龍蝦、調料配方、掌控火候是烹飪蒜泥龍蝦的三大法寶。”張太明說,生姜、蒜泥等調料是熱性物品,與涼性龍蝦相拌后烹飪,熱冷相浸、相融,調和為一體,不僅蝦肉鮮美、味道略麻,而且有嚼勁。為了做強做大產業,張太明注冊了“太明蒜泥龍蝦”專利商標,爭先做起了“品牌農民”。
“下一步,金湖將結合推動現代農業、現代漁業發展,多措并舉、多部門聯動,推動龍蝦養殖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結合生態旅游全域化工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使金湖龍蝦產業早日走出低附加值現狀,向高附加值目標邁進,讓龍蝦產業真正成為富業又富民的好產業。”金湖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文靜 李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