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蘇評論員 蘇文
8月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大學錄取通知書陸續放送的時候。近日,媒體報道,四川瀘州的張裕鑫剛在地里收完稻谷,便收到了電子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出生于瀘州農村的張裕鑫,父親患有肢體殘疾,為供孩子讀書,父母一起出外打工,十分不易。今年,他以654分的成績考上了電子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很快將踏進夢中學府,開啟全新的學習之旅。網友們在讀罷這則新聞后,紛紛送上滿心的祝福。
同樣讓網友們感動的,還有那個“挖姜男孩”。當天,云南芒蚌村高考生姚勝旺從地里挖生姜回來后,滿身泥濘的他,接過大連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鮮花,在快遞簽收單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十多年奮發苦讀的艱辛化成一道光,少年的夢想終于照進現實。
“眼眶濕潤那一刻,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何像鳥一樣飛往了屬于自己的山”“雖一身泥巴和汗水,一臉陽剛正氣,這才是國之棟梁,給寒門的孩子多些向上的機會和通道”“了不起的孩子!加油加油,一定能活出精彩人生”“不是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嗎?加油,少年”……翻看網友們的評論,有贊賞、有激勵,還有鼓勁加油,更有對我國高考的客觀評判和更多期待:“這才是高考的樣子”“高考的意義就在于此”“沒有比高考更公平公正的選拔了”。
古人云: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而一段時間以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頗為流行,似乎教育就是靠金錢來堆積,不經歷輔導班就要被無情淘汰,甚至覺得高考也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頗多不公。事實真的這樣么?其實,這些年,像張裕鑫、姚勝旺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這些出身普通家庭甚至困難家庭的孩子,雖然歷經了生活的困苦,卻在困境中發憤圖強,在學校及社會各方的幫助下勤學苦讀,最終通過高考的公平選拔越過命運的山丘。
我們為張裕鑫、姚勝旺這樣的孩子而點贊,也感謝這些不向命運低頭的孩子,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愛拼才會贏”,看到了什么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也看到了為什么“再窮不能窮教育”。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個莊嚴承諾,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到各地各基層,都擲地有聲且日益顯現其成效。無數事實也都在告訴我們,教育,的確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對于教育,再怎么重視都不為過。
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年在東西部地區對口支援協作,各地都是把教育作為頭等大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前不久,江蘇省黨政代表團在新疆克州學習考察時,專程考察了克州職業技術學院、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一路走、一路看,教育始終是代表團成員關注、思考的話題。據媒體報道,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還特意叮囑隨團的省有關部門和各市負責同志,要繼續開展好“組團式”教育援疆,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更好發揮優勢,以一流師資、一流教學培育一流人才,讓孩子們通過勤奮學習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讓孩子們通過勤奮學習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期許,也是期待,更是一句承諾。“寒門”依然“出貴子”,奮斗終是關鍵。加油,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