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漫步,與居民交流巷陌的文化與歷史,尋覓城市在更新中留下的些許印記……最近一種名叫City Walk(城市漫步)的活動走紅網絡。年輕人用不同的“主題”打卡城市自然與人文景觀,感受城市肌理的品質與溫度。
City Walk 活動
City Walk興起于疫情期間,卻在疫情后火起來。與“特種兵式旅游”不同,漫步線路往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景區,而是街頭巷尾、普通街道。不再局限在城市景區里的一地一點,旅行的范圍擴展至城市的各個角落。某種程度上說,City Walk更像是一種對城市全方位探索與觀察的新視角、新方法。在這個追求個性與品質的時代,City Walk的敘事模式替代了傳統景區的話術表達,這種帶有獵奇性質的行走與感知方式,為旅行者在社交平臺上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
根據小紅書最新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City Walk的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超30倍。City Walk為何會火?除了這種觀察城市的角度更新穎,更具有“網感”,我們更應該關注到背后城市治理的邏輯內涵。
何以Walk?除了有“軟實力”,即街巷及其建筑的歷史文化故事;更有“硬實力”,即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
“因風吹火,照紋劈柴”。這些年來,不少城市強化了城市設計,提倡城市小修小補,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像位于南京老城南的小西湖街區改造項目中,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筑肌理與歷史信息,協調復雜的產權關系、尊重動態的主體訴求,還探索出一套基于共享理念的“小尺度,漸進式”城市微更新方法。
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城市歷史文脈,因勢利導,漸進更新。尤其是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最終通過城市肌理的“軟實力”加上城市治理的“硬實力”,讓城市的美“無死角”。
某種意義上說,城市治理的優秀成果就是外地游客與本地市民City Walk的“最佳線路”,這條線路充分反映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所以,城市漫步一方面是漫步城市外在品質的精氣神,另一方面更是漫步城市內在治理的現代化。(范杰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