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到鎮江丹陽、句容調研。這是江蘇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后,信長星的首場調研。省委書記的這場調研,去了哪些地方,關注了哪些領域,提出了哪些要求,又釋放了哪些信號?
關鍵詞:科技創新 民營企業
在鎮江,信長星走訪了魚躍集團、僅一聯合智造公司和智達高壓電氣公司等三家企業。新江蘇注意到,三家企業都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在這些企業里,信長星重點調研了企業的大數據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研發檢測實驗室等,既看產品,又進車間、問市場。調研中,信長星關心詢問的內容,分別是企業的研發中心全球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智能制造、遠程操作和裝備應用,以及經營理念、核心產品、創新項目孵化等,并叮囑企業要聚焦前沿領域、強化創新驅動。
不久前召開的江蘇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出了10個具有牽引性的重點工作,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信長星的調研,緊扣了這個“第一位”。
江蘇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一直以來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魚躍集團,信長星就特別指出,醫療器械門類多、需求大,要聚焦前沿領域、強化創新驅動,讓更多先進產品推得開、用得上、有效益,更好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來,江蘇堅決扛起國家科技創新格局“第一方陣”的使命,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700億元,對全國的貢獻接近12%;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8.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調研中,信長星對僅一聯合智造公司探索全流程智能化、數字化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鼓勵企業繼續深耕細分市場,更大力度推進“智改數轉”,既為終端客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又帶動上游配套企業發展壯大,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智改數轉”是企業高端轉型的重要途徑,江蘇樹立了打造“數實融合第一省”的目標,并取得積極成效。僅2023年1至7月,省市協同啟動1.8萬家企業免費“智改數轉”診斷工作,上半年,1.5萬余家企業實施“智改數轉”項目建設,新培育星級上云企業近4000家。
加快研究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信長星在智達高壓電氣公司調研時,強調企業要篤定信心、勇攀高峰,以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硬核產品贏得市場、贏得未來。近年來,江蘇持續鼓勵大中小型企業研究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推出知識產權保護系列政策,助力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近期,江蘇出臺《關于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就從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服務、管理和環境6個方面提出21條具體舉措,要求多部門、全鏈條協同發力,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
即使在調研中國(丹陽)國際眼鏡城這一傳統產業時,信長星重點關注的也是傳統產業如何進行高端轉型,希望丹陽發揮眼鏡產品生產基地和重要集散地優勢,積極把握未來產業發展機遇,在更好滿足群眾需求的同時,加快高端轉型,在新領域新賽道上搶占先機。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新江蘇觀察發現,信長星走訪的三家企業均是民營企業,這也體現了江蘇對民營經濟的重視。
為了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2023年初,江蘇出臺《關于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42條、實施《關于促進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18條,各地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民營企業“敢闖”熱情被充分激發。
營商環境更好了,企業信心也更足了。“內外合力”下,全省民營經濟也呈現出“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上半年,江蘇規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12.4%;新增上市企業和首發募集資金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截至6月底,江蘇擁有各類企業432.3萬戶,同比增長6.7%,個體工商戶1007.2萬戶,同比增長4.7%,為全省經濟穩中向好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調研中,信長星走進農業合作社、深入田間地頭,了解鎮江當地打造精品農業、品牌農業,拓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的情況,以及實現科技興農、綠色興農的特色舉措。他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他還叮囑省有關部門和當地負責同志,要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水平,讓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端上百姓餐桌,實現科技興農、綠色興農。
在省委全會提出的“任務書”上,農業強省建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全會提出,要聚焦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推進鄉村振興,江蘇有深厚基礎,更有務實舉措。近年來,全省上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堅持“四化同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實現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糧食總產連續9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調研中,信長星來到丁莊葡萄地理標志主題文化館和種植園,詢問當地葡萄種植歷史、嫁接技術、品種質量、畝均收益以及合作社運營等情況,鼓勵大家基于一方水土,著力打造精品農業、品牌農業,拓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讓鄉親們的生活更“甜蜜”、更幸福。
在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鄉村振興“金招牌”方面,江蘇可以說是碩果累累。目前,全省已培育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4條產值超千億級的省級重點鏈,10條超五百億級的市域特色鏈和10條超百億級的縣域特色鏈。
科技興農、綠色興農,是江蘇實現農業強省總目標的重要抓手。數據顯示,江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超過全國平均10個百分點,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總體機械化率達到62%,超過全國平均20個百分點。全省綠色食品5383個、有機農產品262個,農產品質量品牌效益更加凸顯。建平臺、強科技、助創業,一攬子計劃讓科技興農、綠色興農的步伐走深走實。
關鍵詞:綠色低碳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不僅向農業要綠色,江蘇也堅持在能源利用上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在這次調研中,信長星特地察看了地處全省用電負荷中心的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指出抽水蓄能是電力系統重要的綠色低碳清潔靈活調節電源,要堅持安全至上、質量第一、生態優先,全力打造一流工程、精品工程,為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是江蘇堅守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省委全會也特別提到,要積極探索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機制,率先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早在2022年,《江蘇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就正式印發實施,明確提出到2025年,省內可再生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達到15%以上。一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將為江蘇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清潔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