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興化:立好“藏糧于技”的“四梁八柱”,科技引擎助力“農抬頭”


        縣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單元,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戰場。江蘇省興化市依托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新機制、新模式,立好“藏糧于技”的“四梁八柱”。最近,農業農村部發布共建工作評估結果,興化市在全國首批72個創建縣(市)中綜合考評位列第一,入選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協力同心,共建機制高位推進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作為全國著名的農業大市,興化市2021年11月與南京農業大學簽訂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協議,一年多的探索,為興化市由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積累了實踐經驗。



 興化市成立共建工作領導小組,由書記、市長任“雙組長”。同時,創建“一個產業鏈、一位市領導、一支工作隊、一幅作戰圖、一套新措施”的“五個一”鏈式工作模式。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南京農業大學實行主要領導包干聯系、組建由分管副校長牽頭的工作專班,同時與地方建立定期會商協調機制,確保共建工作有序開展。

  劉小軍是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為推動共建工作,他作為學校專門負責人被選派到興化市,掛職興化市政府黨組成員。根據共建工作的實際情況,雙方共同制定《興化市年度課題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設立了20個評價指標;制定《興化市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評價指標體系》,從八方面設定58個指標,對共建成效進行自評改進,確保共建工作順利推進。

 一鏈一策,特色產業強筋壯骨

2022年4月,興化市會同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團隊開展深入調研,確定圍繞稻米、河蟹、特色果蔬、淡水魚、小龍蝦等優勢產業,全力構建“五大產業鏈”,一鏈一策,推動主導產業“強筋壯骨”的全產業鏈發展思路。



   共建團隊著力構建智慧稻作模式,建立了包括土壤肥力、氣象、水稻長勢等興化全區田塊級基礎數據一張圖,建立稻米生產全程可追溯系統。

  “通過科學管理,水稻每畝用氮量從20公斤減少到15公斤,增產7%,而且只需施肥一次。”興化市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陳春生說。

 興化市是全國大閘蟹重要生產基地,全國每8只螃蟹就有1只產于興化市。共建團隊研發和示范推廣河蟹健康養殖等漁業綠色生產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在全國首先開展抱仔蝦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發,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中國水產范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小龍蝦產業在江蘇省產業技術體系考評中連續兩年榮獲第一。



  窺斑見豹。到目前,通過科技先行縣共建,興化市農業主導產業鏈條健全,2022年興化市新增高標準農田3.3萬畝,創成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60個,糧食總產124.36萬噸,位列全省第二。興化大閘蟹產業成為2022年全國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大閘蟹產業線上線下交易額突破200億元。

 示范引領,科技服務上天入地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農民看。根據興化實際,共建雙方設計安排了7個年度共建課題,圍繞農作物綠色高效生產、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智慧農場、河蟹綠色健康養殖示范、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裝備提升、“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示范、特色淡水魚產業配套技術集成與推廣、水生動物病害綠色防控及水體監測等,建立8個科技示范展示基地,26家鏈主企業,輻射戴窯鎮、釣魚鎮、安豐鎮等18個鄉鎮(街道)。



興化市與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還搭建了69個農業科技平臺,先后引進示范“中科5號”等動植物新品種100多個、推廣篩選適宜興化的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模式等新技術20項,推進解決“降草”“減藥”稻-麥連作雜草可持續防控技術體系等8個技術問題。

 物聯網、大數據引領“無人化”農業,改變了傳統農業的模樣,是農業現代化的更高級階段,興化在這方面也走在前列。



   2021年至2022年,興化建設了104個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在興化市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展5G+無人農場,在沈倫鎮打造淡水養殖數字漁業(鱖、鱸)創新應用基地項目,補助農民購買431套輔助駕駛(系統)設備和179套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示范推廣設施蔬菜智慧新機具,每個季節平均可節約人工30%以上,綜合效益提高20%以上。到目前,興化市僅智慧稻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基地規模就達8580畝,輻射周邊鄉鎮建立應用基地面積達32萬畝。

   種地更簡單了,農產品產量更高了,質量更好了。堅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廣大農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授人以漁,校地聯手共創輝煌

 為了更好地推進共建工作,共建雙方通過“揭榜掛帥”,評審選出8位南農大學科帶頭人,擔任相關課題的首席專家,120位專家參與組成聯合專家組。先后分地區分層分類開展踏查調研,及時精準剖析各基地、合作社、涉農企業運行存在的生產經營問題及技術需求,及時提供智囊服務。



    在共建過程中,學校聚焦人才培養,開展鄉村致富帶頭人、實用科技人才、公共服務人才、科技特派員及鄉村管理人才等線上線下培訓,校地雙方聯辦的項目推進、技術集成與推廣、產業發展等活動近90次。成立以龍香芋、葡萄、水產養殖和畜禽養殖為主體產業的“名師工作室”,培養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全年分層、分類培育高素質農民7589人,一批“新農人”活躍在田間地頭。



     下一步,興化市將充分發揮科技優勢,進一步深化校地聯合、政產學研聯動,推動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與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聯創共創”,譜寫新時代農業科技現代化興化新篇章。

編輯:姜景旸  王晶

(興化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