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我的家鄉我建設,讓更多“新農人”逐夢鄉野間



  汕頭“90后”青年林岳鋒返鄉務農,向全國推廣家鄉絲苗米品牌;無錫“80后”白領吳曉波返鄉創業,成為第一個把桃子論個賣的新桃農;水產碩士田淑嫻首創“菌—藻—稻—蝦—鴨”復合種養,將回鄉6年觀察所得帶向全國兩會……如今,廣袤的農村地區為青年提供了更多創業與就業的機會,讓更多“新農人”奔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逐夢斑斕田野。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鄉村振興,人才為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青年:“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新農人”累計達1220萬人。“新農人”群體成長于數字時代,敬畏市場、關注需求,不但懂農產品種植技術,更具品牌意識和工業化思維。他們扎根農村,憑著種養新手段、營銷新思路,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希望,不斷推動“看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全社會要營造“用新農來興農”的良好氛圍,讓更多“新農人”破土而出,在希望的田野上譜寫青春之歌。

  用好政策引導,打造“興農”舞臺。從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到近日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鼓勵引導有專長的退休人員回鄉帶領年輕人參與鄉村建設;從南京市啟動“青年大學生新農人學費補助申報”工作,到鎮江市將卓越“新農人”認定為“市級領軍人才”,一系列鼓勵創業、激勵下鄉的政策,讓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奔赴鄉村、建設鄉村、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有生力量。各地應因勢利導,打好“鄉情牌”,念好“引才經”,讓年輕大學生不用遠離鄉土就能實現充分就業、收獲良好收入,讓農村成為有志青年安居樂業的千里沃野。

  著眼科技賦能,鋪設“創農”賽道。千禧一代,新技術顛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新應用重構農村經濟生態,比如,利用無人機、智能機械可以進行農業規模化生產和精細化管理,利用直播帶貨、網紅經濟可以深度“帶火”農產品銷售……鄉村振“新”,離不開堅實的“數字底座”,江蘇省正式上線智慧畜牧信息系統,繪就現代畜牧業發展新圖景;湖北省舉行數字化實踐高級研修項目,用“數字農具”實現干活不下地。各地要廣泛借助“接受知識快、創新能力強”的“新農人”力量,帶領鄉親推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不斷鋪設“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職業”的科技“創農”新賽道,讓農業經營更加有效益、更有奔頭。

  落實引才扶持,注入“留農”活水。鳳凰非梧桐不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要重視引才,更要注重育才,才能全面“留才”。比如,不少農業及相關的創業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年輕人在田間的“試錯成本”很高,客觀存在的高風險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些“新農人”的“留農”意愿。各地應強化關心關愛,主動深入了解“新農人”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加強技能培訓,傾斜“資源要素”,營造拴心留人、發展可期的前景。各地要學習先進“留才”經驗,將各類公共服務更好地覆蓋到“新農人”,用一攬子普惠支持政策,實現“回引一人、發展一業、改變一村”。

  “新農人”帶來“興農”新希望,書寫“興農”新人生。期待更多有志青年找準與廣袤鄉村的價值結合點,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不斷綻放青春活力,將青春和才干都奉獻給家鄉,實現偉大夢想。(朱梓銘、于一凡)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