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如今的江蘇宿遷泗陽大地,處處綠意盎然、鳥語花香,身在其中,人已入畫。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完善生態系統功能,全力做好森林資源和濕地資源管護,加快提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成效顯著。
在森林資源管護方面,泗陽縣持續實施植樹造林和樹種更新,構筑起綠色生態屏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修復效果。全面推進春季植樹造林,以城區、城郊接合部、城區周邊鄉鎮以及主要河道、道路沿線等區域為重點推進楊樹更新改造,積極推廣應用鄉土及適生植物。
泗陽縣先后出臺林長制實施方案及四項制度,設立縣、鄉、村三級林長255人,劃分11個重點生態責任區,明確11個林長助理部門。近三年,全縣累計植樹造林面積達2.75萬畝,打造省級綠美村莊31個。截至2022年底,全縣共建有1處省級濕地公園、11處濕地保護小區,林木覆蓋率穩定在32.4%,自然濕地保護率提升至72.1%,兩項指標均列全市第一。
聚焦產業發展,促進富民增收。泗陽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9.7萬畝,建有油用牡丹、薄殼山核桃產學研一體化基地,是國家林下經濟示范縣,全省僅2家。依托洪澤湖、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為主體的自然水系,借助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契機和優勢,建立以森林資源、生態觀光、科普教育、歷史研究為主題的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建設黃河故道濕地公園、成子湖旅游度假區、中華牡丹園、城南植物園、槐花園等一批自然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
聚焦示范創新,提升示范效應。積極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總體規劃于2022年8月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專家組評審,同年11月經縣政府批復實施,標志著該縣正式進入創建實施階段。積極尋求林長制工作突破創新,出臺《泗陽縣生態損害賠償補植復綠及“林長+檢察長”三方聯動機制實施辦法》,在六塘河建立了全市首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公益林”基地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補植復綠”法治教育點,助力“雙碳”目標加快實現。
陸續建成綠美村莊42個,八堡、楊集等5個村居入選國家森林鄉村。全縣林木覆蓋率達32.4%,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40.02%、43.81%,本地木本植物指數達0.93。圍繞生態保護能力和林業產業競爭力雙提升,繁育新品種苗木8.6萬株,在河堤中試造林100畝。實施木材原材料基地森林認證能力建設項目,完成5萬畝楊樹原料林森林認證并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
在濕地管護方面,泗陽縣打造城市景觀濕地,扮靚最美縣城;打造湖濱淺水濕地,做優旅游景觀;打造河流岸線濕地,提升生態功能;打造尾水凈化濕地,強化治理成效;打造農田退水濕地,推進面源污染治理。
通過大力開展濕地保護和修復建設,不斷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編制《泗陽縣濕地保護規劃》,加快退化濕地修復力度,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累計修復濕地5.65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2.1%。建設完成泗塘河河口濕地工程572.7畝、農田退水凈化塘20個,有效解決了農村污水尾水出路問題,形成微縮版“生態緩沖區”。規劃建設淩湖、龍窩潭2個生態安全緩沖區,實現河道“水面無漂浮廢棄物、河中無阻水障礙、河岸無垃圾”的“三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