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就有這樣一群年輕的駐村第一書記,從市、區兩級,走向基層,走進田間地頭,用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生動實踐,助力農業增收、帶領農民致富。今天《敢擔當 勇創新 善作為》專欄,一起看看第一書記們如何讓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這兩天,無錫宜興市芳莊村村民吳衛星地里的芋頭長勢喜人,他的眼神中充滿期待。
無錫市宜興徐舍鎮芳莊村村民吳衛星說:“到十一月份馬上就可以收芋頭了,原來這片地都是邊角地,一直荒著的。”
芳莊村有農田5000余畝,村莊四面環水,地理位置優越,跟太湖邊馬山的氣候非常接近。但村里有一些農田的邊角地帶,因平整度不夠、收割不便,無法種植水稻等農作物,逐漸變成了閑置地。如何在不突破耕地紅線的同時,讓這些邊角地帶得到盤活?
無錫市芳莊村“第一書記”邵凱說:“我來了之后也一直在思考這種特色種植項目,我以前在馬山待過,個人覺得這里非常適合馬山香梗芋頭的種植,所以經過去年我們跟馬山西村社區結成共建,引進芋頭種植項目。”
芋頭雖然說種就種,但農業不僅是“靠天吃飯”,種植技術也相當講究。村里第一年的芋頭種是種出來了,但在“謀篇布局”時因經驗不足而吃了虧。
邵凱說:“去年我們豎著種的,在灌溉的時候就灌溉得不是太徹底,現在變成橫著種的話,你看今年長勢明顯比去年好。”
有了第一年的嘗試后,芳莊村發展“芋頭經濟”的思路逐漸明朗。今年芋頭畝產預計能達到2500斤,村里還將按5元每斤統一回購整體銷售,每畝收入能達到12500元。
宜興市徐舍鎮芳莊村村民吳仲能說:“每年多幾千塊收入,何樂而不為。”
芳莊村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得天獨厚的資源也讓其發展農文旅有著很好的基礎。
邵凱說:“我們積極打造‘芳溪十景’,通過農文旅的結合來打造鄉村振興自有的特色品牌,趁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奔跑在新發展的道路上。”
近年來,無錫市高度重視選派駐村(社區)第一書記工作,充分鼓勵廣大干部在高質量發展中履職盡責,敢為有為。無錫全市現有市派第一書記20名、市(縣)區派第一書記136名,市委組織部嚴格落實日常走訪聯系、定期交流座談等制度,開展第一書記“調研季”活動。實施駐村(社區)第一書記“助村(社區)項目”后,市派第一書記共領辦項目174個、爭取協調資金5975萬元,助力鄉村振興作用發揮明顯。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李尚靜 蔣霖 葉蓓蓓 無錫臺 編輯/趙黎靜)